近年來,泉港區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持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移風易俗 引領好風尚
在清明節期間,泉港區教育系統開展2021年“我們的節日·清明”暨“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組織師生家長積極參與“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在網上向先烈先賢鞠躬獻花、簽名寄語、寄托哀思。充分發揮三朱革命斗爭紀念碑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組織師生有序開展祭掃英烈和先人先賢活動,引導廣大師生慎終追遠、緬懷先輩。各校積極運用國旗下講話、黑板報、手抄報、微信公眾號等加強“文明清明”“綠色清明”“平安清明”主題宣傳,確保過一個綠色、平安、文明的清明節。
清明祭英烈,共筑中華魂。綠色文明祭祀是最好的緬懷。清明節期間,泉港區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通過祭掃先烈、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宣傳文明祭掃新風,倡導人們改變觀念,推動移風易俗。
泉港區積極落實《泉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工作要求,不斷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加大查處和曝光力度,持之以恒抓好落實,確保移風易俗工作持續深入。組織開展移風易俗“三個‘十佳’”推薦評選活動,圍繞“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主題,廣泛宣傳移風易俗先進典型,評選、表彰、宣傳一批移風易俗工作成效突出的鎮(街道)、村(居)和個人,全區101個村(居)全部建立“一約四會”,牢牢鞏固移風易俗成果。
提質擴面 共創好環境
去年,泉港開展違法停車精細管理行動,新增小車停車泊位約5000個、摩托車泊位近萬個;開展路面整治專項行動,巡查修復破損設施、坑洼道路,累計修復、完善路面764處,約1.2萬平方米;設置集中地攤區8處、便民攤點300個,開展“門前三包”責任管理……
圍繞“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總目標,泉港區針對創建過程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堅持以工作成效為導向,從嚴測評標準,實行“點、線、面”全方位管理、全過程創建。緊扣“交通秩序、路面破損、小區改造、門前三包”等共性問題,開展整治行動,采用智慧考評督查系統,創新“四色法”督查考評,對存在的每一個問題實行“實地回頭看”,建立“一單一銷”機制,根據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銷號”或者“掛單”處理。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泉港堅持立足地方實際,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推動在職黨員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著力培育“暑期公益培訓班”“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夕陽紅調解室”等優秀公益志愿服務項目,打造“我為老區添書香”“眾創空間”“研學活動”等一批文明實踐品牌。該區堅持鼓勵、支持、指導民間志愿服務組織依托志愿服務驛站等載體開展幫扶困難群眾、關愛環衛工人、環境保護、助老敬老等主題志愿服務,取得良好成效。其中,泉港區家園義工協會莊順輝、吳海祥兩名志愿者榮獲福建省五星志愿者稱號。
崇德向善 營造好氛圍
漫步泉港街頭,目之所及,是干凈整潔的街道、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是活躍在路口要道、公交站亭的文明交通志愿者,是穿著“彩衣”涂繪泉港人文元素的配電箱,還有路邊一系列清新美觀的公益廣告……
去年以來,泉港共新建各類大型主題景觀小品8座、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宣傳欄14座、道路造型牌200余座、燈桿旗1000多面等,使公益廣告成為城市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
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區創建,泉港創新載體建設,拓寬宣傳途徑,對公益廣告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做到內容、色調與周圍城市景觀風貌相融合、與城市歷史文化相承接、與市民接受方式和欣賞習慣相契合,依托入戶宣傳、公益廣告和戶外LED顯示屏等載體,把文明創建內容精準“投遞”到千家萬戶。
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泉港廣泛宣傳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弘揚道德模范高尚品格,用好“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為群眾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桿,在全社會進一步鮮明崇尚模范、學習先進的價值追求。去年以來,蔡玉華等15名市級以上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入駐泉州道德模范館,全方位展示道德模范鮮活形象。該區不斷深化“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道德講堂”活動,堅持每月向市委文明辦推薦“身邊好人”事跡。去年以來,共推薦全區身邊好人11人,其中有2人入圍中國好人榜,3人入圍、2人入選福建好人榜,進一步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社會氛圍。 (劉澤陽 李志遠 陳燕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