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清晨總是來得特別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如往常一樣,開爐生火、洗衣做飯。壓著青石板路,皮膚黝黑的老陳騎著“小電驢”慢悠悠地開著,遇到熟稔的老街坊,熱情地打著招呼。
“今天出船嗎”
“出”
遠處漁船馬達轟鳴聲,寓意著新一年征程的開始。
這是屬于古城古街的“古早味”,過往不變,未來依舊。
稍有不同的是,寓意美好的紅燈籠給這座寧靜的古城古街增添些許年味。但古城古街雖然上了妝,里子依舊是那份久經歲月地穩重。
畢竟,歲月催人老,也會讓人更加波瀾不驚。
正如在古街里擺攤賣豬肉的老劉,從18歲開始,他就在這條古街上做生意,豬肉一賣就是38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小的時候長得老成,年過半百,卻一如當年模樣。
如古城一般,古味新品,依舊蘊含那年芬芳。
“過年,只不過讓自己稍微忙碌一些,如今做生意,已不只是本分,更是和幾十年老街坊的情分”,老劉說著,手起刀落,一斤豬肉遞給前來采購的顧客,肥瘦適宜,不多不少……
繼續走在古城的古街上,想著老劉的話,“年”對于這群生于斯長于斯的峰尾“土著”而言,和平時或許都是一樣的。
隨著年紀的增長,“年味”反而會愈加平淡,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重視“年味”,因為,久經歲月的洗禮,“年味”的記憶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不刻意,一如平時從容。
此時,古城里,又一家店鋪開門營業,相較于老劉在這里擺攤賣豬肉近40年,這家福船模型店鋪經營雖沒那么長的時間,卻也有十幾年光景,店鋪老板劉榮勇是一位有著35年制作福船模型技藝的老匠人。
與其說劉榮勇在做生意,還不如說他在等生意。
“認真把船模做好,生意自然就來了”,這是劉榮勇經營生意的理念,他只做船模,至于客源,都是口口相傳而來。每天,他就那么坐著,認認真真地做好每個細節,上好每個顏色,每艘船雖都未能遠航,但在他心里,卻都已揚起了風帆。
店鋪外,大門前高掛的燈籠,寓意新一年的開始。“年”對于劉榮勇而言,是繼續固執地堅守,是三尺制作臺前地忙碌,是一鑿一刻地匠心,更是心里那份向海而生的信念。
而在這座古城里,生活著太多這樣的人,他們承載著一個個屬于自我的夢,并為此奮斗,雅也好,俗亦罷,至少在這里,“年味不減,夢亦不變”。(陳博杰 張彬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