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20年》系列訪談,今天我們共同走近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小吃制作技藝——泉港浮粿繼承人郭梅蘭,一起來聽一聽她這20年的故事。
泉州市浮粿技藝傳承人郭梅蘭:
我是1981年開始,幫我公公炸浮粿、燉瓦罐,從擺小攤開始。1995年我才自己做,現在,一直做到現在,差不多二十幾年。這幾年一直發展,發展到浮粿變成菜館一道菜。
原來生活條件比較差,每戶人家買浮粿,只是買給孩子吃,買三個、五個算多了。大人要是沒外出工作、沒去鹽田工作(那時候去海上干活)都舍不得買兩個浮粿帶過去,那時候我也去海上干活,自己做浮粿都不舍得帶去海上吃。
原本的條件比較差,炸浮粿是沒有包肉的,只包了兩三只海蠣,小小的海蠣。現在條件好,海蠣、花生和肉比原來包得多,現在的浮粿(最少)里包3只大海蠣。
我站在油鍋邊炸浮粿,差不多40年。每天就在這樣生活,總是要做點事情的,不能說辛苦,你要想我們做其他的事情也辛苦。還有一點,要專心,專心做一件事情就不會感覺辛苦了,越做越喜歡做,真的是越做越喜歡做。
炸浮粿技藝現在傳到我大兒子手中,他也做很久了,從初中就經常幫忙做,廈門讀完書回家后,又做了很久,他從二十歲開始做到現在,做了十幾年。
對我來說,泉港浮粿,撐起了一家人的生活,因為我只炸浮粿,沒有做其他的事情了。炸浮粿,生活、讀書、買房子都是靠炸浮粿來的,對我來說,對浮粿的感情就在這里。真的很有感情,所以說做到現在了,大家說梅蘭你該退休了,我做得不想退休,無論親戚也好、朋友也好,多教幾個人,讓他們多做做。
編后:一個浮粿滿滿的溫情,它不僅是泉港的味道更撐起了很多泉港百姓的生計。20年,郭梅蘭和她的餐飲店越來越好,20年,泉港浮粿香飄萬里。通過郭梅蘭的講述,我們也感受到了泉港特有的風味人情。(泉港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偉平 鐘觀 菲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