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在,我們村呢,家門口有文化公園,搞活動有場地,想讀書有去處,練健身有器材……”近日,在泉州市泉港區界山鎮玉湖村民法典公園,一場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活動正在火熱舉行,界山鎮夕陽紅宣講小分隊宣講員陳順燕站在團團圍坐的村民中間,激情地宣講,現場氣氛熱烈。
陳順燕操起一口鄉音,從村民們的日常文化生活故事入手生動活潑地宣講,讓鄉親們深深感受到鄉村的發展巨變。
在泉港,不僅是陳順燕,還有更多百姓對泉港的文化建設有著更深刻的感受。
位于泉港城區的錦繡湖畔,每天前來散步、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2017年10月,泉港區首個百姓書房——錦繡公園閱讀點揭牌成立,并對外免費開放。幾年來,這個格調溫馨舒適略帶小資情調的書房,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悅”讀。
“許多市民在錦繡湖畔參觀、散步后,都會在書房里逗留一陣子,享受閱讀時光。”泉港區圖書館工作人員林蔚蓉說,這個百姓書房占地面積250多平方米,藏書6000多冊,包含政治、文學、歷史、經濟、兒童讀物等書籍,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都能在這里找到合適的書籍。人們在這個彌漫書香的氛圍中品書閱讀,既可以學習充電,還可以放慢節奏,盡享休閑時光。
百姓書房是泉港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的新模式。截至目前,該區已建成集閱讀、休閑、娛樂、交流為一體的“百姓書房”13家,分布在城區、鄉村,為廣大閱讀愛好者帶來了便捷的閱讀新體驗。2020年,泉港區“百姓書房”獲“第八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百姓書房是泉港區以文化浸潤城鄉百姓,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個生動縮影。
“我們以政府為主導,發動社會力量,多元化共建文化設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泉港區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泉港區有效利用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實現資源集約化、效益最大化,逐步實現文化資源的普惠性和均等化,從而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內涵。
泉港地處泉州北大門,閩南文化、莆仙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種文化在這里交融并匯,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氣質、文化風韻。如今,在泉港,幾乎每個鎮街都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動,形成“一地一品牌”文化名片。這些年,泉港區獲評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中國海鹽文化之鄉、中國海港文化之鄉等多個“國字號”文化品牌。
近年來,泉港區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開展公益性免費培訓、文化匯演、公益巡演等系列惠民活動,扶持太極拳協會、戲劇工作者協會、南音傳承中心、北管傳承保護中心等文化藝術團體開展公益傳承活動。公共文化體育機構免費輔導群眾開展文體活動,已成為常態化。
全區成立400多支文藝團隊,每個村(社區)都有4支以上。這些鄉村文藝團隊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巧切入,通過小故事、潮元素、微傳播相結合的方式,讓“土文化”以新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家住泉港山腰街道錦塔村的102歲老人李送蚵至今還能穿針引線,一直是周邊鄰居津津樂道的佳話。老人家飲食起居保持規律,還經常自己洗衣買菜,包括每天適度鍛煉。“自己一個人居住比較自由,心態要好一點,家庭團結最重要。”李阿婆說道。
泉港是福建省第二個、泉州市首個“中國長壽之鄉”。“除了依山傍海的氣候條件、日臻完善的物質基礎以外,康壽文化也是獨特的‘長壽密碼’。”泉港區老齡委辦專職副主任朱雙遠說。
為積極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泉港大力倡導福壽文化、養生文化、德孝文化,助推鄰里和諧、家庭和睦。該區通過舉辦“感動泉港·道德之光”“泉港十大孝”等評選表彰活動,引領孝老愛親風氣,弘揚社會正氣。近年來,一批單位和個人相繼獲得全國“孝親敬老之星”“中華孝親敬老提名獎”、敬老模范村居(社區)稱號,以及區級“五好家庭”“敬老文明家庭”“敬老助老積極分子”等稱號,敬老尊老蔚然成風。
同時,泉港廣泛開展為老志愿服務,組織巾幗志愿者、青年文明號單位等深入村居,為空巢老人、孤寡貧困老人開展家庭保潔、親情陪護、送醫送藥等,給他們送去溫暖和問候,弘揚了尊老敬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莊國輝 林弘梫 劉澤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