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農民出身,學歷不高,三十幾年如一日鉆研茶葉知識,用智慧和汗水打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午后的泉港區涂嶺鎮黃田村北山茶場,剛下完雨,茶園里白霧茫茫,北山茶場場長劉宗富正在屋里加工茶葉。
北山茶場場長劉宗富:“現在我們已經都采摘完了,做茶葉有很多道工序,采摘完晾青、曬青、柔軟、發酵、烘干,烘干完還要炒,之后再放一個月,后續還要回爐,經過再炒、再精選,然后包裝,并檢測合格后,才能交到客戶手里。”
劉宗富是村里的茶葉生產專業戶,在家庭的熏陶下學會了種茶、制茶的手藝。2000年他來到北山茶場,從茶園養護、茶葉采摘、茶青制作等一步步學習,20多年時間讓他從制茶的愣頭青成長為行業人才。
北山茶場場長劉宗富:“我從12歲就開始做茶葉,當初都是按傳統工藝,手工制作,銷路也不錯。到2000年,我們茶場擴大經營,在黃田這邊承包了北山茶場。剛開始這邊的設備、茶園還不夠完善,我一年到頭基本上都在茶園里忙碌。每次做茶葉,我都會連續幾天幾夜不睡覺,研究如何不斷地提升茶葉的香味純度及外觀。”
2016年,劉宗富創辦了福建省霧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從傳統的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向休閑農業綜合開發轉變,如今,658畝的北山茶場年產量突破50噸,實現年利潤500萬元。劉宗富說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主要得益于泉港各相關部門、涂嶺鎮黨委政府的幫助支持。
北山茶場場長劉宗富:“這幾年政府在節水、噴灌等方面給了我們很大的資金補助。我們也經常到寧化、武夷山、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等地去參觀交流,提高自己的技術,通過不斷的研究學習,做我們自己涂嶺的紅茶。我們的茶葉跟巖茶和鐵觀音不一樣,它有獨特的韻味,喝起來是清香原味。”
致富不忘鄉親,這幾年劉宗富的茶園也帶動了黃田村、小壩村村民的就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
北山茶場場長劉宗富:“帶動就業的農戶有50戶,每次采茶跟制茶都需要70個工人。每個工人一個月工資有3000元左右,如果小壩村再拓寬1000多畝茶園,就需要工人120到150人左右。”
在做好主業的同時,劉宗富還進駐國家3A級景區泉港區涂嶺鎮紅星生態園,參與開發建設休閑農業觀光旅游采摘園。目前已完成建設300多畝生態水果園,引進釋迦果、楊桃、蓮霧等名優品種果苗,成為泉港區省級農民創業示范基地。同時,他還加入了泉港區涂嶺紅茶協會,和協會會員一起抱團發展,爭取把涂嶺紅茶品牌做大做強。
泉港區涂嶺紅茶協會秘書長連宗建:“劉宗富身上有四個特點,第一是堅持,他堅持做紅茶幾十年了;第二是好學,這幾年他經常跟老茶農、老茶藝師交流,積極參加省、市茶葉研訓班;第三是務實,扎扎實實做企業,現在他的茶園從單一走向多樣品種發展,茶園從一個茶園向多個茶園發展;第四是熱情,對茶葉事業熱情,主動帶動周邊群眾及協會新會員參與進來。”
泉港區涂嶺紅茶協會會員 郭海英:“我們經常在一起探討紅茶的制作工藝,因為他在茶葉行業里面算是比較資深的,在這一方面也比較有研究,所以我也會經常到他的茶廠茶山去向他請教制茶工藝,他做出來的茶葉大家都比較認可,他也比較熱情,經常會給我們指導茶葉的種植方法和如何提升茶葉品質。”
夢想有多大,路就有多寬。劉宗富堅信,腳下每一塊土地、樹上的每一片葉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只要實實在在地往前走,一定會芬芳滿地,收獲四季。
北山茶場場長劉宗富:“這次獲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榮譽,我感到很榮幸,這幾年我們公司也申請了兩個品牌,一個是璽堡紅茶、一個是閩嶺紅,我們也會不斷地提高這些品牌的質量、知名度,走出泉港,走出福建。下一步,我們會提高茶葉品質,帶動涂嶺紅茶整個產業鏈,把我們涂嶺紅茶制作得更好,研究更好的產品出來。”(柯銘鼎 柯小蘭莊冉冉(實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