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歐村,位于泉港區涂嶺鎮中部,是漢蒙兩族的共居地和革命老區村、涂嶺鎮小城市試點鎮起步區,入選全國文明村鎮。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如今的明星村,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它卻是一個有名的貧困村。從貧困村到文明村,前歐村是如何華麗轉身的?記者近日到該村一探究竟。
前歐村共有9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2523人,其中蒙古族460多人。
由于山多田少、人多地少,加上土地瘠薄等自然因素的限制,前歐村過去是有名的貧困村。
涂嶺鎮前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出文彬:“應該是2000年以前,還是建區以前,前歐村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當時條件其實非常艱苦,老百姓正常家庭的子女上學,一些家庭的費用都拿不出來。”
1995年以前,前歐村是市定老區貧困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從2000年以來,前歐村開始因地制宜、因村制策謀發展,通過盤活村級集體閑置資產這棵搖錢樹,突出產業抓手。
涂嶺鎮前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出文彬:“建區以后,黨的政策應該說對農村有所傾斜,黨支部村委會感覺到老百姓長期這種生活很壓抑,要怎么著手去改變落后的面貌。首先我們做好村莊的規劃,因為當時的規劃比較粗略,也沒有什么錢,要做好的規劃花的錢多,所以我們就聘用一些專家,把村莊的道路、公共的道路設施先把它規劃出來,因為路不通,談發展談不上,所以將村的道路規整出來,逐年地進行道路改造,讓老百姓的居住環境也能夠慢慢得到改善。”
2017年以來,前歐村通過村部搬遷、閑置地盤活、辦公租賃等方式,逐年增加村財收入。
涂嶺鎮前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出文彬:“到目前為止,整個村莊的道路硬化差不多有14公里,道路寬度3米以上,大部分道路是5米寬,兩部車可以交匯。通過這幾年人居環境的改造,逐步把村莊的環境逐年整治。道路改通了,我們開始引進企業,我們做規劃,把一些可利用的土地規劃出來,利用項目的邊角地、夾角地進行規整,用于出租、辦廠,來壯大村集體經濟。一個方面可以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另一方面土地出租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老百姓就業增多了。所以到2013年逐步有了村財收入,到2014年村財收入就達到21萬元左右,今年有望會達到幾十萬元,逐年都有增加。”
有了村財收入,村里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就有了堅實的基礎。發展的資金有了,前歐村美麗鄉村建設也有了總體思路,開始扎實有序地提升農村居住環境。幾年來,前歐村先后投入300萬元,大力推進兩個自然村的石頭房成片改造項目,同時積極整治違建及亂搭蓋行為,利用整治出的空地、邊角地建設前歐口袋休閑公園,對兩側進行綠化和硬化,并配備190多個公共停車位,讓村莊“顏值”不斷提升。
涂嶺鎮前歐村村民陳細元:“我之前的房屋是兩層樓的,還沒裝修的,很不好看。去年我們村書記號召我們配合兩高環境整治,現在房屋已經裝修得很漂亮,整個家庭情況都已經改變了。”
幾年來,前歐村加大農房整治,全村共整治裸房105棟,“穿新衣、戴新帽”,成片改造,變裸房為新房,變平屋頂為坡屋頂,打造形成閩南風格建筑群。還拆除房前屋后亂搭亂建、清理雜草,按照“宜綠則綠”的原則種樹、種菜、種花等,規整出房前屋后菜地及小型公園,營造村民休憩活動空間。村民出門便是公園,房前屋后皆是綠地,人居環境全面改善。
如今走進前歐村,目之所及,閩南紅磚搭配米黃、灰白色外墻磚立面,樹脂、琉璃瓦紅色坡屋頂,這樣的“閩南+西洋”特色新房錯落有致,寬闊的水泥大道兩旁綠樹成蔭,風景怡人。置身其中,撲面而來的是新農村建設的現代氣息。
涂嶺鎮前歐村村民陳秀平:“整個家的屋前房后以前可以說是臟、亂、臭,蚊蟲很多,整改以后,四周都種上了花草,水溝也整治了,雞舍、鴨舍都拆掉了,總的來說現在是鳥語花香,整體的環境很美。可以說泉港好,我們就更好了。”
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外出打工謀生的人也陸續回到了村里致富奔小康。緊抓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等機遇,前歐村也強化了聚商聚資的措施,近年來共引進達強石雕廠、森益木業、紅星生態園等企業,鼓勵群眾創辦小型加工企業12家,解決本村勞動力就業600多人,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兩萬元。
涂嶺鎮前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出文彬:“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應該說環境的改變,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老百姓對發展的需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今后我們就是在這種基礎上,按照前歐村的規劃,我們定位是泉港新小鎮,涂嶺新鎮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