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項目與產業園項目先行
通過基礎設施聯通,在沿線共同打造一些產業園,構建區域性的價值鏈條,通過產業間、產業內的分工,能使沿線國家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會更加有利于“一帶一路”的建設
根據“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規劃,沿線各國將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加強合作。
梳理各地項目清單,記者發現,很多地方項目都是圍繞“五通”展開。比如欽州,其正在搭建的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就是計劃以欽州為基地,圍繞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目標,推動建立合作磋商機制,重點開展研究港口間通關便利化、探索臨港產業合作、推進海上旅游合作等領域合作,打造形成與東盟國家的航運物流合作圈、港口合作圈、產業合作圈、旅游合作圈和人文合作圈。
據介紹,該項目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東盟10國47個主要港口城市共同合作推出。項目已被列入我國第一批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資助項目并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財政部評審預算中心也已完成對項目預算評審工作。
在寧波的項目清單中,記者也看到了類似的合作網絡平臺。寧波將依托中國-中東歐投資貿易博覽會、寧波中策尼日利亞工業園項目、春和集團剛果鉀鹽項目以及寧波工業園、寧波工業園等項目,積極推動和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
其中,中國-中東歐投資貿易博覽會是寧波現階段最重要的平臺之一。6月8日至12日,首屆中東歐博覽會將在寧波舉行,這將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首個以投資貿易為主題的綜合性博覽會,也是寧波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級名片。
寧波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潘曉峰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浙江省以及寧波市與中東歐國家經濟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未來寧波將把中國—中東歐投資貿易博覽會打造成特色品牌的國家級博覽會。
除了搭建平臺,一批基建項目也相繼涌現,其中既有國內港口與腹地經濟間的互聯互通,又有境內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包括欽州、廣州、珠海、寧波、廈門等不少港口城市都在推動港口與鐵路、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等的緊密銜接,構建港口立體化交通體系。
如在寧波,陳飛龍對記者說,下一階段,寧波將啟動甬金鐵路項目,推進內陸“無水港”、碼頭、泊位等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構筑全國港口多式聯運樞紐。
廈門的項目清單中,則包括建設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東渡郵輪母港、福廈客運專線廈門段以及廈門翔安機場等港陸空基礎設施項目。
而在對外互聯互通中,北部灣港、珠海港、廣州港、寧波港等港口都走在了前列,它們積極尋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
在廣西“一帶一路”對外合作清單中,記者看到,一個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航線項目正在計劃中。該項目將有欽州市、北部灣港務集團、東盟及國內外知名航運企業聯合打造。根據計劃,2015年將確定實施與越南、馬來西亞的航線項目。
在廣東,記者獲悉,廣州港正醞釀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城市聯盟,廣東相關部門正醞釀在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成立海上絲綢之路港口基金,以支持廣州港與沿線各節點城市深化港口設施與海上運輸等有關項目的合作。
而珠海港,將在珠海市和巴基斯坦的瓜達爾市友好城市和友好港口關系基礎上,深入推進兩港全方位合作,成為廣東連接南亞和中亞的橋頭堡。初期,兩港合作計劃圍繞商貿物流展開,包括開辟海上物流通道,珠海港擬在瓜達爾設立“中國南方商品采購中心”,為巴印等地提供進口平臺等。
互聯互通還體現在亞非歐國家間的聯動中。如在中巴經濟走廊,中巴雙方啟動了總計460億美元投資,兩國同意以中巴經濟走廊為引領,以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合作為重點,打造“1+4”的合作布局。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280億美元,包括巴基斯坦鐵路改造、建設發電廠等。
在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小曙看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建項目空間很大。他認為,目前應盡快建設中國-巴基斯坦鐵路,完善南疆-巴基斯坦走廊;改善霍爾果斯-熱肯特鐵路干線,提高運輸效率和貨量;推動“中國-哈沙克斯坦-俄羅斯”跨境公路通道建設等。
還有學者從打造全球價值鏈角度出發,闡述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建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內在邏輯。
這位學者指出,通過基礎設施聯通,在沿線共同打造一些產業園,構建區域性的價值鏈條,通過產業間、產業內的分工,能使沿線國家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會更加有利于“一帶一路”的建設。
記者了解到,一些跨國間的產業園建設正沿著經濟走廊鋪開。如位于中新經濟走廊的則包括“中馬欽州產業園”、“馬中關丹產業園區”、“印尼-中國綜合園區”、“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等。
一些地方依據產業優勢,謀篇海外產業園項目。
比如泉州,重點推動紡織鞋服等產業到東南亞、南亞、中亞等投資設立工業園區、營銷中心和跨境電商配送中心,開展跨國經營。
“新型工業化合作,特別是國際產能合作,是當前中國經濟外交的重頭戲。”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松近日在上海論壇上說,“我們希望亞洲40億人口共同實現工業化,這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