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數載 今年中秋最團圓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接過警方贈予的代表團圓的月餅,來自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的10多位家長,淚水漣漣。能在中秋前夕見到各自苦尋多年的孩子,每個人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昨日下午,公安部“打拐辦”在泉州市公安局舉行被拐兒童集中認親儀式,9名被拐兒童當場與親生父母團聚,他們和親生父母別離,最短的4年多,最長的近20年。
除了這9名被拐兒童外,在近期全國“打拐”DNA數據比對中,福建省還有8名被拐兒童此前已被成功認領。
據悉,自2009年全國打拐專項行動以來,福建警方在開展來歷不明兒童集中摸排行動中,共采集疑似被拐兒童血樣64599份,制作DNA信息反饋44200條,比中789名被拐兒童,取得顯著成效。
【認親·喜悅】 報紙牽線 別離十七載終相見
來,讓媽媽再細細看一下
今年7月25日,遵義當地報紙在顯著位置刊登文章,以“冷遠模、吳章英快來認兒子”為標題,醒目地發起了一場“尋人大行動”。
7月底,當吳章英的老鄉將一張皺巴巴的報紙遞給她的時候,吳章英止不住淚水,大哭起來。“聽到兒子有消息,我當時激動得不得了,17年,整整17年了!”
這份報紙上的消息,源頭來自泉州警方。今年7月,泉州警方在排查中發現,晉江東石一青年孫某隆,有被拐的嫌疑,經過DNA比對,與貴州遵義警方采集的冷遠模、吳章英夫婦一致,孫某隆極有可能就是兩夫妻被拐17年的親生兒子小勇。泉州警方立即向遵義警方反饋了這一信息,希望盡快找到冷遠模、吳章英夫婦,做進一步核實。
但時隔久遠,如何聯系當事人,成了警方一時間最大的障礙。當年,夫婦兩人報案的時候,未提供他們在老家的詳細地址,唯一的聯系方式只是一個BP機號碼。而17年過去,BP機早已成為歷史。為盡快找到他們,警方借助當地媒體的力量,才有了開頭的這一幕。
冷遠模、吳章英夫婦都是重慶人,在貴州遵義打工。1994年5月,他們4歲兒子小勇(化名)在外環沙壩路口失蹤,隨后,夫婦倆向遵義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報了案。為方便今后認親,警方采集了冷遠模、吳章英的DNA血樣。而夫婦倆這一等,就是17年。
“認得出來,輪廓沒變……”昨日,在泉州這場認親儀式上,親眼見到兒子的吳章英,再次止不住流淚。她一邊將從家里帶來的老照片翻給小勇看,一邊哽咽地訴說著這些年的尋兒經歷,每句話,說的都是她在和自己骨肉相別17年里,所難熬的思念之苦。
小勇今年已經是21歲的小伙子了,現在在永春念大專。懂事的他,坐在親生父母和養父母的中間,5個人看起來就像是一大家子。警方告訴記者,由于小勇已經成年,今后他是跟著生父母回去,還是繼續留在養父母家中,將由他自己做決定。
【認親·尷尬】 孩子一聲哭 兩個家庭都心痛
母親哭泣不止,孩子一時不知所措
“他就是我的兒子,沒怎么變,沒怎么變,我認得出來……”從云南昭通遠道而來的卯升銀,昨日在認親儀式上,一把摟過失散了4年的兒子小波(化名),激動得不知說什么好。
卯先生說,小波是2007年1月22日被拐的,當時他和妻子都在云南昆明,他在工地上打工,妻子在家洗衣服,不足4歲的小波在家門口玩耍,“有人說是被幾個稍大的小孩騙走的,后來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這些年來,他始終沒有放棄希望,多次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尋找小波。
小波旁邊,坐著一個10歲左右的小女孩。在卯先生說話時,她起初沉默不語。可到認親儀式結束,見卯先生將小波抱起,準備離開時,小女孩突然死死抓住小波的手,號啕大哭,成了淚人。
小女孩叫丹丹,來自德化蓋德鄉,因為小波認她的媽媽為干媽,丹丹一直把小波當成親弟弟對待。丹丹今年讀六年級,小波今年讀二年級,因為家住得近,每天,丹丹都會帶著小波一起上下學,風雨無阻,感情好得不得了。昨天,無論大家怎么解釋,丹丹就是不肯相信小波是買來的。
“警察叔叔,不要讓他走。”在市公安局門口,眼看著小波被生父抱進汽車,丹丹哭得撕心裂肺。丹丹的媽媽同樣很不舍,一邊拉著女兒的手,一邊不忍地轉過身,面朝墻壁,偷偷地將眼淚抹去。
剛滿8歲的小波,是此次認親儀式中,年齡最小的。因為對被拐之前的事完全沒有記憶,生父卯先生對他而言,非常陌生。他嘴里大喊大嚷,也是不想跟卯先生走。
小波和丹丹的哭聲,讓在場的人聽著無不心酸。一位女士看著這個場面,慨嘆說:“真是讓人痛心,人販子太可惡了,不僅傷害了兩個家庭,小孩子更是可憐。”(本網記者 陳邵珣 謝明飛 通訊員 陳榮省 文/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