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家風 八字家訓凝聚精神力量
在中憲第的正廳右側,裝裱起來的鄭氏家訓“朝夕克勤、不隨風尚”格外醒目。
鄭家添介紹“朝夕克勤、不隨風尚”的家訓
作為富甲一方的商人,鄭運錦始終保持勤儉本色,不追求奢華排場,這種低調務實的作風,從建筑風格便可窺見一斑——相較于其他古民居的精雕細琢,中憲第的木雕磚雕以簡潔為主,盡顯古樸典雅之風。“這八個字的家訓是祖輩一生的總結,激勵著我們后人勤奮拼搏。”鄭家添如是說。
中憲第整體建筑風格古樸典雅
簡潔大方的木雕
家風的傳承,不僅藏在八字家訓里,更浸潤在古厝的日常煙火中。鄭家添從小便生活在這里,在他印象中,最熱鬧的日子里,這座古厝里同時住著上百人,大人們將 “克勤克儉” 的家風融入每一句家常里。
“雖然現在只有幾戶人家還住在這里,但每逢祭祖或是假期,都會有很多后人帶著孩子再到這里走一走,重溫家訓故事。這座古厝是我們的根,而家風就是讓根系不斷生長的養分。” 鄭家添說道。
重視教育與公益,也是鄭氏家風的重要組成部分。鄭運錦十分重視教育,在大厝內設立私塾,除書軒外,還設有女子學習琴棋書畫和女工的地方,男子則有演武廳強身習武。鄭運錦的兒子鄭汝成繼承父志,興辦教學。“當年,鄭家人還在泉州捐資建立伯府第(學校)。據說族人到那所學校接受繼續教育是不用錢的。”鄭家添告訴閩南網記者。
此外,鄭汝成還堅持修建廟宇、開辟古運道、建橋鋪路……他的種種善舉深受百姓愛戴。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朝廷因其功績授州司馬加五級,誥授 “中憲大夫”,蔭及三代,這座府第也正式得名 “中憲第”,成為鄭氏家族輝煌歷史的永恒見證。
活態傳承 延續古厝的歷史文脈
如今,中憲第內開設了一個閩南紅磚文化藝術館,走進其間,只見一塊塊做工精美、構圖考究的紅磚雕刻作品陳列其中,這是工藝美術大師伍建東創作磚雕、展示作品的地方。
閩南紅磚文化藝術館
伍建東與中憲第結緣于兒時,“小時候我來中憲第找老師學書法,常常在這里玩耍,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是我的藝術啟蒙。”伍建東說道,正因如此,當他想將閩南紅磚文化在當地做展示的時候,第一時間便想到了中憲第。在他看來,這座古厝本身就是紅磚文化最生動的載體。
伍建東在教孩子磚雕
隨著閩南紅磚文化藝術館的開設,慕名而來的游客與藝術愛好者絡繹不絕。參觀者駐足欣賞紅磚雕刻的精巧技藝,或是與伍建東交流心得,或是拿出手機拍攝著精美的作品。曾經靜謐的古厝,成為展示閩南傳統文化魅力的新窗口,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這是中憲第活態傳承的一個縮影,為了讓這座古老的建筑能夠長久地保存下去,南安市在修繕維護的同時,積極探索活態利用模式,讓古老建筑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
部分廂房被改造成“百姓書房”,上千冊圖書供村民和游客免費借閱,古厝的長廊下、庭院中,常有讀者沉浸在書香里,讓歷史建筑充滿文化氣息。此外,各類文化活動時常舉辦,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也讓中憲第從“靜態保護”走向“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