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6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26日,泉州市“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奮力推動城市高質量建設”新聞發布會舉行。會上,泉州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城管局介紹“為民建城”的創新舉措,并就相關話題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一年來,泉州以實施“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作為城市建設總抓手,堅持以產興城、以產聚城、產城聯動,完善中心市區規劃建設一體化機制,點線面多維度同步推進,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做實做優縣(市)城區,推動“產、城、人”融合度不斷提高,城鎮化建設取得更快發展。
圍繞宜居宜業、生態人文、交通通達、安全韌性、智慧管理、村鎮建設、樣板特色等7個方面謀劃推進項目,全年完成城建投資1400億元,比2020年的615億元實現了翻番。
從四大方面推進城建工作
堅持系統化建設,推動城市能級提升。系統推進全市24個重點片區開發建設,2024年累計完成投資297億元。聯動推進豐澤北峰、鯉城江南、臺商海江、洛江陽江等重點片區組團建設,中心城區新建醫院、學校、酒店61家。4800畝中央商務區基本建設成型,已投用總部大樓18幢,累計入駐企業1200多家。4520畝的東海中央活力區,開工建設后埔片區安商房、市政道路、學校、公園等14個項目,加快建設7棟高端寫字樓和酒店,金崎片區基本完成拆遷。武榮大橋竣工投用,金嶼大橋、百崎大橋加快建設,中環城路貫通工程全面動建,國道324線泉州段改線工程加快推進。
開展可持續更新,推動城市品質提升。“繡花式”“漸進式”推進街巷更新,中山路、金魚巷、晉江五店市、石獅八卦街、永春五里街等案例入選住建部、省住建廳街區保護示范案例。近年來,全市共完成49條古城街巷、5個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13個,惠及居民1.16萬戶,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難題,以創新“征收+改造”模式推進古城紅梅新村危舊房屋自主更新。推動打造21個完整社區試點,探索“商業經營+公益服務”微利模式,打造“能融資、可創收、善盈利”的完整社區。
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城鄉融合發展。今年完成裸房整治4.1萬棟,著力推進3個樣板集鎮和3個樣板村的建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閩臺融合促鄉村振興的可行道路。圍繞“山線”和“海線”兩條歷史文化保護線,打造一批可學可看和具有示范效應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范例。通過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累計公布1648處歷史建筑,同步推進掛牌和測繪建檔。先后修繕保護歷史建筑、傳統建筑近200處,開工9個華僑建筑群、87棟華僑建筑單體保護修繕項目。
加強一體化管理,構建協同高效工作體系。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優化“中心市區城建總指揮部+分類分片6個分指揮部”指揮體系,按照“指揮部+屬地政府+國企”模式,推行扁平化、垂直一體化管理,強化統籌協調和指揮調度,推動部門履職、國企擔綱、社會積極參與。各縣(市、區)建立相應工作機構,實現全市統籌、同頻共振。實行重點工作定期調度機制,同時推行“月晾曬、季通報、年考評”比拼機制,創新項目“紅黃綠”亮燈警示機制,并制定《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質“項目創優年”考核方案》,常態化開展“比項目策劃、比投資貢獻、比品質提升、比工作效率、看綜合成效”的比拼。
實施聚城暢通建設項目75個
一年來,泉州城市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優化,“369”交通圈更加便捷通暢。
據泉州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泉州市聚城暢通建設項目75個,總投資約1684億元,年計劃完成投資87.7億元。截至11月底,新開工項目14個,建成項目4個,完成投資83.7億元,占年度計劃95.4%,超序時進度3.8個百分點。
全速推進30分鐘通勤圈建設。備受關注的金嶼大橋、百崎大橋、金鯉大道等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中環城快速路全線開工建設,持續推進“放射線”、西洋華片區、東海片區、江南組團路網建設。
全面提升60分鐘通暢圈質效。推動泉梅高速、泉金高速列入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沙廈擴容安溪至翔安段、洛豐高速和泉龍高速列入省級高速公路網規劃。加速推進政永高速德化段、永春錦斗出入口工程等項目建設。新開通驛坂、羅東、龍橋、樸里A區、樸里B區和洛陽江A區等9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出入口,占全省總量39個的23%,在全省各地市中排名第一。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9879公里,公路密度180.72公里/百平方公里,均位列全省第一。
全力打通90分鐘通達圈路網動脈。興泉鐵路、福廈高鐵客運專線運營相繼開通,打通泉州沿海鐵路大動脈。今年全力推進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前期工作。
精細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隨著精細化措施的不斷落實落細,泉州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深化垃圾分類,推進再生資源利用。在中心市區和縣城社區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基礎上,今年新增34個鄉鎮開展分類工作。新建垃圾分類屋(亭)150座。開展“分類快閃秀”、校園宣講等系列活動1026場(次),走進9萬戶家庭宣傳分類簡易流程。泉州市垃圾分類星級社區創建經驗被住建部選為全國圖文案例集。
規范夜市設置管理,提升城市“煙火氣”。目前,泉州市共有夜市26處。泉州市城管局在鯉城區大尾、高山社區,豐澤區浦西央街、東海有風等6處開展夜市試點,并指導縣(市、區)結合實際推出系列夜市,打造差異化、特色化和品質化的“新夜態”,出臺夜市設置實施方案,在管好市容環境的同時,豐富市民夜間生活。
實施“監測吹哨、管養報到”,及時解決城市問題。在中心市區建立241個網格,在閩政通APP“泉服務”專欄上線“城市問題隨手拍”。平臺接收到問題后,第一時間按職責派遣相關區域和責任單位限期到場處置。今年來,共受理處置群眾吹哨反映3.56萬件,有效解決暴露垃圾、路面臟亂等群眾關心關切的問題,一些公共設施破損隱患及時消除。
加強綜合考評,通過常態化考評、專項化考評和責任化指導,營造整潔有序環境。根據各地考評情況,組織對薄弱區域實地督導,以業務培訓、現場走訪等方式,指導責任單位有效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推動改變“臟亂差”狀況,打造宜居、韌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