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2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古人云“冬至大如年”。冬至過后,全國各地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寒天”。
“冬至來臨,陽氣也是會冬眠的,這時需要我們來升發陽氣,完成代謝活動。巧進補、巧運動、注意防寒保暖,是冬至養生的三個要點。”今日,記者找到泉州市中醫院肺病科副主任醫師諸晶,請她為大家科普冬至養生之道。
適量食用湯圓 2歲以下兒童勿食用
冬至這天,閩南人都會煮上一份熱氣騰騰,吃了會“長一歲”的湯圓。
諸晶介紹,湯圓是由糯米、黑芝麻等高碳水、高糖食材制作而成的,加上糯米本身是一種不好消化的食材,不同人群要根據體質適量食用。
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湯圓;對于脾胃不好的人群,最好少吃湯圓。但是,如果在湯圓中加入橘皮、山藥、芋頭,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效果。
剛感冒后的病人也建議不吃湯圓,減肥的人更要少吃甜食了。湯圓不建議在晚飯后食用,如果吃了大量的魚蝦蟹,再吃湯圓的話,用生姜+紫蘇+紅糖煮水喝,可以起到解魚蝦蟹毒的作用。
同時,每年因吃湯圓被噎著送醫的病例很多,提醒吞咽能力下降的老年人,吃湯圓時要特別小心;2歲以下的小朋友,吞咽功能發育不全,也建議不要吃湯圓,以免噎著。
巧進補巧運動 注意防寒保暖
諸晶介紹,冬至時節要巧進補。
以前進補是認為冬天要囤積點熱量來過冬,但實際上,現在人們的飲食狀態非常好,反而要擔心補過頭。
這時候,我們反而要滋陰,冬天適合吃蘿卜滋陰降內熱。但是如果有慢阻肺、哮喘等病人,他們本來就是氣虛很明顯的,可以適當進補。
有些人虛不受補,所謂巧進補,就是除了羊肉、鴿子這些比較熱補的食物外,建議吃點鴨肉。比如當歸生姜羊肉湯,或者姜母鴨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外面購買的姜母鴨太油,建議購買水鴨適合食用。
其次是巧運動。巧運動是指要順應時節,適當早睡,晚起。晚上9點至11點入睡,百脈皆得滋養,可大補元氣。但是周末的時候也不要睡懶覺,因為睡懶覺有可能使陽氣沒辦法在該升發的時候升發。建議在早上9點之后,就要處于一種正常的活動狀態;下午3點到5點,人一定要處于精神清明的狀態,如果睡到三四點還不起來,反而會昏沉沉的。
最近天氣變化明顯,溫差大。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包括老年人的血管收縮性非常大,容易出現頭暈等癥狀。所以,這類人群適合在早上太陽出來后、下午三四點鐘做八段錦;千萬不要在晚上的時候出門散步,因為晚上陽氣開始收斂,暴露在寒夜中有害健康。
三是防寒保暖。“大家誤認為的保暖,自己覺得不冷就可以了。”諸晶說,實際上常常裸露在外的脖子和腳踝是一定要注意保暖的,還有頭發比較短或者沒什么頭發的人,出門時最好戴帽子來聚陽,否則吹到風容易頭痛、頭暈,容易鼻塞、流打噴,特別是鼻炎患者。此外,室內多通風,分餐進食,可抵抗病毒傳染;還可以通過艾灸提高免疫力,按摩涌泉穴等防寒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