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措并舉保障春耕生產
工廠化育秧盡顯“科技范”
春風送暖,萬物復蘇。當前,泉州各地已進入春耕備耕時期。近日,記者來到南安市水稻育秧示范基地——南安市利合群農機專業合作社,一臺近3米長的機器邊上,堆放著不少育秧基質、育秧盤和提前浸好的種子,數名工人正在進行早稻育秧工作。
工人們在育秧流水線上忙碌著
與傳統人工育秧不同的是,這里正在進行的是“工廠化育秧”。在機械精準快速的操作下,一個個放上傳輸帶的育秧盤,相繼完成了裝土、配水、撒種等工序,隨后,工人們將已撒上水稻種子的秧盤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沒幾分鐘便壘起了數十盤。
之后,工人會將制作好的育秧盤搬到恒溫恒濕的暗室內,等芽苗破土后,再搬到育秧大棚里照顧管理,20天后即可用于插秧。“我們合作社有5個育秧大棚,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合作社負責人周炳根說,采用“工廠化育秧”好處多多,可以保溫保肥保水,節省勞力,提高工效,“人工育秧的話,五個工人一天只能完成幾畝,而采用‘工廠化育秧’,五個工人一天可以完成200畝田的育秧任務,效率相比人工育秧提高好幾倍,不但節約時間成本和人工投入,還能提高水稻產量”。
同樣在育秧現場忙碌的,還有南安市農業農村局的農業技術人員。他們走進育秧大棚察看秧苗長勢,就農戶提出的機插秧田間管理、秧苗病蟲害預防等方面問題進行當面指導。
推行“工廠化育秧”,是利合群農機專業合作社當前及今后的一項主要工作。周炳根說,在泉州、南安兩級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指導下,今年已在康美、碼頭、英都等十幾個鄉鎮選擇示范點,先行先試,讓農戶了解“工廠化育秧”的好處。
為打造春耕生產新高地,我市搶抓農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推進春耕溶田、早稻播種育秧,確保完成早稻播種面積31萬畝、產量12.5萬噸。同時,提高糧食生產裝備支撐,加大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的推廣普及,培育2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此外,我市還加強59.8萬畝水稻功能區建設,推進1500畝山壟田復耕增產;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已批復0.87萬畝開工建設,開展4.89萬畝竣工驗收,加快已開工28.02萬畝建設進度。
□記者 許雅玲 林勁峰 通訊員 林劍英 陳啟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