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擁有一定數量的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名人館,具備打造博物館之城的良好基礎條件。泉州打造“博物館之城”,建設海絲國際歷史文化名城,對推動泉州從“文化大市”建成“文化強市”意義重大,是新時代賦予泉州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在今年的泉州兩會上,民革泉州市委員會擬提交《關于泉州打造“博物館之城”助力文化強市建設的建議》。
機制+政策強化支撐
建立博物館之城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搭建政府各職能部門和博物館的溝通平臺。推進各縣(區)政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做好博物館之城建設規劃和指導工作。
出臺博物館之城建設扶持政策。制定出臺泉州市《關于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實施意見》《博物館之城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和《非國有博物館考核辦法》,切實解決非國有博物館發展面臨的資金、人才、藏品等“瓶頸”問題。
建設五大系列博物館
加快籌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打造“博物館之城”核心載體、宋元泉州世界海洋商貿文化展示中心;規劃建設世界文化遺產、古城古鎮遺址、大型考古遺址博物館。
將李贄故居、李光地故居、黃宗漢故居、中憲第等保存條件較好的名人故居,打造成名人紀念館或鎮(街道)博物館;連片打造安南永革命遺跡公園及展區;發展非遺主題系列場館;創辦“泉州傳統工藝美術博物館”或“泉州傳統工藝美術博物館群”;引導相關行業協會及民間社團創立武術、南音、南戲、飲食、節俗等非遺主題博物館。
深化博物館四大內涵
建設“泉州城市文化符號數據庫”,鼓勵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與社會力量合作,鼓勵有條件的場館設立文創產品體驗空間;對各類場館開發銷售文創產品、建立文創產品交易中心、實施版權登記和保護等給予政策支持。
設計博物館精品旅游線路,加快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華僑歷史博物館、南安鄭成功紀念館等愛國主義教育旅游線路開發建設,推動泉州市及各縣市區打造博物館小鎮旅游業態,鼓勵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東星石文化藝術博物館等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創新博物館夜間體驗方式,試點博物館夜間常態化開放,將旅游和市場營銷人才引入博物館,利用博物館內部空間和藏品創新編排博物館沉浸式戲劇、南音展演。
著力推進館際互通協作
引入國際知名博物館在泉州建立分館。利用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等平臺,加強與絲路沿線博物館的巡展、借展、互展,加強與世界各國博物館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爭取引入國際知名博物館在泉州建立分館。
牽頭組建閩西南博物館城市聯盟。加強與廈門、漳州、龍巖、三明四地館藏文物、數字信息、展陳設計、宣傳品投放、文創產品開發的交流合作,聯合推出“‘一帶一路’精品文物”“閩南文化生態保護”“閩臺源流文化”等精品展覽和對外交流品牌項目。
加強市域內博物館資源互享、品牌互推、客源互送。以“閩南文化生態體驗”研學活動項目為主線,結合各區、市(縣)的地域特色,聯合打造泉州博物館研學品牌。(記者 林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