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
近鄰黨建系列報道之問計于鄰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卻可以走得很遠。泉州推行的近鄰黨建善于問計于鄰,通過激活部門、街道、社區和居民群眾等多元主體的內生動力,以群策群力的智慧,賦予了鄰里共治全新的生命力。
其背后,是黨組織強大的推動力。泉州推進區域相鄰、產業相近的各領域黨組織共建,全面推行基層議事協商,完善近鄰自治形式,使得鄰事共商、鄰里共治在泉州各地漸成風氣。
——區域性黨建事務共商,促進共建、共促、共贏。以關鍵區域、產業鏈條為紐帶組建區域性黨建聯盟,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推行兼職委員、輪值主席制度,推進各領域黨組織共同商議重大事項。目前,全市共設立了議事協商載體111個,聯合開展活動1911場,完成共建項目701個,有效破解部門與駐地之間封閉獨立、各自為戰的問題。
——“3+X”居民議事協商,實現鄰事共議,鄰里共治。在居民小區,探索推行社區黨組織和小區黨支部引領,業委會代表、物業公司代表、居民代表和當事人共同參與的“3+X”居民議事協商制度,依托小區茶話會、議事廳、理事會等形式,定期開展民情懇談、事務協調、工作聽證、糾紛調解,打造“730議事廳”“黨員議事會”“陽光議事廳”等一批品牌。
——推行鄰里事務公開評議,鄰里共治也講究透明公正。對于議事協商通過的事項及后續落實情況,及時公開公示,搭建監督評議平臺,由小區黨支部邀請相關代表定期開展質效評估、作出評議,致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從前各人自掃門前雪,如今群眾的事群眾議。泉州近鄰黨建引領的社區自治模式,帶著新時代的使命一步步扎根基層,涌現出許多鮮活的事例。
故事1
“管家公團隊”:實現物業收繳率近100%
寶龍·金色家園小區曾是晉江市搶手的樓盤,但因物業管理缺失一度成為“臟亂差”典型。在兩次與物業管理公司合作失敗后,小區黨支部與全體黨員、業委會成員及部分業主達成共識,實行小區“物業自治”。
業委會牽頭成立“管家公團隊”,聘請小區內部分較有威望的退休老干部、在職黨員和熱心業主擔任監督員和“黨員樓長”,全面監督“管家公團隊”服務情況。小區設立“茶桌議事廳”,由團隊收集居民訴求,按輕重緩急加以梳理,不定期召開居民議事會議,對重大事項進行磋商解決,帶動居民為小區發展獻謀獻策、出錢出力,形成“共治”合力。五年來,小區投入資金200多萬元,有序推進立體墻面翻新、游樂場、籃球場、地下室、入戶大廳改造等22個項目改造。業主對“管家公團隊”的信心倍增,物業管理費繳納比例從60%左右提升至接近100%。
泉州開發區的老舊小區福龍商廈上演了類似一幕。由于出租戶占八成以上,管理混亂,物業于六年前虧本退出。隨即,小區黨支部突破無物業公司管理的短板,建設“紅色業委會”,建立黨組織、業委會、居民代表“三方”協調會議機制,實現小區服務有人做、困難有人幫,僅2020年累計為居民解決困難53個,亂停車、消防水改造等十多項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
啟示:“管家公團隊”和“紅色業委會”是泉州推行小區“3+X”居民議事協商制度的成功產物,引導各類組織和居民代表等多元力量自主商議小區內部重大事項,成為深化小區發展和小區治理的關鍵。
故事2
“730議事廳”:每月7日不一樣的聚會
商住混合的安溪縣海峽茗城小區,由于人員結構復雜,鄰里糾紛不少。2019年12月,小區成立黨支部,探索設立“730議事廳”。
議事廳聘任評理員8名,建立“征議題、定議題、民主議、嚴督辦、亮結果”工作流程,推動在職黨員、黨員街巷長、樓長常態化收集居民意見建議,并在每月7日晚上7:30召開議事會。議事過程充分體現民主,嚴格執行“業主提議、業委會和物業公司預審、小區黨組織終審、議事廳決議”決策流程,結合議題邀請有關居民代表、“兩代表一委員”、共建單位等參加,多方協商處理意見。針對議題議定結果制定問題清單、協調清單、破難清單,橫向聯動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縱向聯動上級有關部門,協同聯動多方資源服務居民。例如,議事廳決定將閑置超市改造成“四點鐘學校”后,住建局協調房屋結構安全專家檢測指導,消防大隊協助消防安全指導和相關手續辦理,教育局協調5個老師擔任授課老師,物業公司聯系裝修公司,多方調動資源后建成可容納100多名學生的“茗茗學堂”。
啟示:設立小區黨支部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730議事廳”居民議事協商平臺,改變了小區單向管理、居民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小區治理從“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轉變,實現黨組織引領下“小區事大家議、大家定、大家評”。
故事3
“1+N+N”黨建:打造樓下的服務圈
洛江區三盛四季公園小區屬于純住宅高檔小區,業主來自全國各地,需求相對多元化。2020年7月,小區成立全區首個小區建制式黨支部,采取“1+N+N”(1個家園,N個共建單位,N名黨員先鋒)黨建工作模式,由社區黨支部負責整合共建單位資源,扎實有效推進小區管理建設。
小區黨組織與周邊機關企事業黨組織共建,與區司法、住建等10家單位簽訂協議,共同協調解決創城創衛建設等問題。黨員發揮專業特長,與共建單位選派的業務骨干共同兼任小區醫生、小區老師、小區調解員等,由“居住其中”變為“參與其中”,“服務更全”向“服務更優”轉變。推進共建整合,還體現在內部的“紅色鄰里議事廳”,這是社區黨組織牽頭建立居委會、小區、物業和共建單位多方聯席會議制度,小區、物業、共建單位、人大代表、黨員樓棟長參與輪值服務。小區打造樓下服務圈,整合共建單位資源,定期開展醫保辦理、寬帶受理、健康義診等服務活動,并篩選推薦口碑好的家政、保潔、維修等優質商家,讓居民不出小區就可以解決生活上遇到的麻煩。
啟示:“1+N+N”黨建工作模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由小區黨支部整合共建單位資源、組建區域性黨建聯盟,將互動共聯、資源共享的服務站點設在家門口,最大程度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故事4
全省首創:人大代表來服務
作為新建小區,南安市四季家園小區在入住初期呈現了“有社區體量,無社區組織;有居民訴求,無調解平臺;有服務需要,無供給渠道”的社區管理“三有三無”狀況。南安市充分挖掘小區業主黨員多、人大代表多的優勢,調動黨員、人大代表帶頭參與小區治理,帶動居民廣泛參與,創新推行了“1+N”(即黨組織+群團+協會)的鄰里共商模式。
四季家園小區業主中有6位縣級以上人大代表,在監督、提案、建議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為此,黨支部指導設立全省首個小區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活動室,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向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同時,線上線下公布人大代表微信,建立小區“居民懇談、月度例會、協商表決和公示反饋”四項議事制度,有效將群眾訴求轉化為建議或提案。人大代表積極參與小區治理,有效解決了居民群眾一系列煩心事,例如幫助小區居民爭取了被開發商占用的2000多平方米公共業產和活動空間的歸屬權,僅用11天就完成小區供水改造工程等。
啟示:堅持在黨支部引領下,人大代表發揮職能優勢,群團協會匯聚多方資源,協商共議群策群力,居民群眾主動參與管理,構建起多元共治的新格局,讓小區聯系群眾更加緊密、服務群眾更加貼心,群眾生活更加安心,形成“鄰里一家親”良好氛圍。(記者 黃小玲 陳凌鷺 許雅玲 陳林森 郭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