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起來、腰包鼓起來、醫養亮起來、優質教育快起來。馬路更寬更好走了,出行有小黃人、新能源公交、多彩公交可選擇;周末假期,逛逛山線綠道、水線公園,怡然自得;有時間到家門口的大劇院,欣賞專業演員帶來的雅樂喜劇,感受濃濃的文化氣息……
“十三五”已接近尾聲,回首這五年,泉州的社會經濟、城市面貌等變化有目共睹。百姓息息相關的醫療衛生、教育、養老、出行、生活環境等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市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攀升。回眸這五年,泉州譜寫了一幅幅美麗畫卷。
即將通車的泉廈漳城市聯盟路(中交泉州高速公路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為此,泉州市委網信辦和閩南網聯合推出《泉州這五年·百姓看變化》系列策劃報道,通過市民的視角,講述、記錄身邊的點滴變化,也展現“十三五”以來泉州的發展變化。今日,推出系列報道第三篇:《泉州“多彩”交通編織幸福出行路》。
閩南網12月10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吳圳烽 文/圖)如果說交通路網,是一座城市發展的框架,那么泉州的框架是彩色的、多元的。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有人稱呼她“大泉州”,因為地圖上分布著13個或臨海或靠山的縣(市、區);也有人稱呼她“小泉州”,因為便捷緊密的交通路網,將每個地方都串聯到一起,從古城到新區,翻山跨海,路路相通。
近年來,泉州致力于打造含常規公交、新能源公交“小藍”、公共自行車“小黃人”、社區巴士“小白”、三輪車“小紅”等為一體的“多彩交通”體系。這些便捷的交通工具,既豐富著泉州人的出行體驗,也給來泉游客帶來了別樣的驚喜。
出行的選擇多了,馬路通了、寬了、美了。在福建省公路通車里程排行榜上,泉州名列第一,已達到“縣縣通高速、鎮鎮有干線、村村通客車”,基本實現了“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專項規劃提出的“泉州要環城高速閉合成環,實現369交通圈”目標,即實現城區30分鐘、縣域60分鐘、市域90分鐘通達。
回顧過去五年,對泉州人來說,這份在路上的“幸福感”逐年增加。
公交
324條線路覆蓋全市各區域
位于泉州洛江區羅溪鎮的洪四村、廣橋村,村莊山路蜿蜒、坡多路陡。特別是廣橋村,與莆田市仙游縣交界,距離洛江區政府所在地有近50公里的車程,多年沒有公共出行交通工具。平日里,村民們想離開村莊,就像要出一趟遠門,非常不便。去年,這兩個偏遠山村開通了306路廣橋線、307洪四線、11路復線三路公交,解決了出行難題,收獲村民們的集體“點贊”。
新能源公交“小藍”
兩個村莊有不少學生在泉州市奕聰中學上學,因為公交線路發車時間相對固定,跟孩子們的上學時間對不上。為此,泉州公交開通了兩條奕聰中學的公交專線。收費2元的“讀書”公交,1號線往返廣橋村與奕聰中學,2號線往返洪四村至奕聰中學,每周五、周日發車,并根據節假日情況適當安排專車,經停沿途公交站點。
“學校共有2000多名學生,一半是寄宿生,住在廣橋村和洪四村的有100多人。”奕聰中學政教處副主任賴榮恭說,學校距離廣橋村有13公里,離洪四村有8公里,山路長且陡,家長騎車、開車接送時間比較久,學生自行往返又不安全,兩條定制專線實實在在解決了上學路上的交通難題。
像洪四村、廣橋村這樣開通了公交線路、優化加密班次的舉措,擴大了公共交通接駁服務的范圍,讓住在偏遠地區的百姓切身受益。
市民刷卡搭乘公交
從2015年以來,泉州公交運營線路從219條增長到324條,增長47.95%,公交運營里程從3886.2公里增長到5556.4公里,增長43%。中心市區的公交運營線路從原先的71條增長到132條,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100%,有59條線路實現了“一元一票制”,每天有1768部公交車帶市民奔赴不同目的地,穿越古城新區。
移動掃碼、公交卡、銀行卡、現金……多種支付方式都能搭乘公交。新能源公交“小藍”的身影越來越多出現在泉州街頭。進入綠色公交時代,“小藍”的數量達到1529輛,這些綠色環保車輛預計每月節約燃油61.6萬升,累計減排二氧化碳141.6萬公斤。
公共自行車
3萬多輛“小黃人”俘獲市民的心
不知不覺中,泉州微笑公共自行車已經4歲了。自2016年6月面世后,泉州微笑公共自行車迅速俘獲了泉州市民的心,成為了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微笑自行車“小黃人”
因其可愛的外觀、靚麗的顏色,這款公共自行車又被稱為“小黃人”。它的足跡很快遍布泉州中心市區、臺商投資區、安溪縣、洛江區、泉州開發區、泉港區、江南新區。到今年11月,“小黃人”共設立了站點1046個,營運車輛31236輛,注冊會員達到了986467位。2019年元旦,泉州交發集團開始取消并清退注冊會員的300元押金,充分滿足市民的日常騎行需求。
據初步統計,“小黃人”目前的騎行次數達到1.3億人次,總騎行時長2500萬小時 ,騎行里程數加起來可繞地球5000圈,在節能減排的功效相當于種植200萬棵樹。這些數據的點滴都是泉州市民一起創造的,隨著時間推移,它們還在不斷刷新。
說起“小黃人”的優點,家住泉州市區七星街的黃女士贊不絕口。黃女士說,自己從2016年就接觸“小黃人”了,隨著租賃站點的密集覆蓋,隨時隨地都能借車還車,騎著它走街串巷完全不受限制。這款公共自行車很快取代小汽車,成了她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四年來,黃女士每天至少要騎行4次。她表示,“小黃人”1小時內免費騎行的收費標準也很貼心,既鍛煉身體,也無形中幫她減少了交通成本。
“微笑自行車,一路都是風景。”80后戴女士也是“小黃人”的忠實用戶。她說,跟其他共享單車相比,微笑公共自行車可變速調節,有工作人員定期維護,騎行的舒適度很高。戴女士經常約三五好友去騎行,暫時放下忙碌的工作,停下來、靜下來,看看自己工作、生活的這座城市,有一種舒暢的心情。
社區巴士、三輪車
古城里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坐一坐社區巴士“小白”,在古城的老街小巷里穿梭,似乎成了一種新的休閑方式。
運營三年多來,根據市民反饋的意見,“小白”幾次改造升級。作為常規公交的補充,截至今年11月,“小白”的載客量累計超過759萬人次。這款不定線、不定點、招手即停的社區巴士受到市民青睞。以古城6.41平方公里為主要活動區域,“小白”車身靈活,線路相對自由,駕駛員將根據乘客們的目的地規劃出合理路線,將每一位乘客送到目的地。
社區巴士“小白”
用張阿姨的話來說,“小白”的身上充滿著煙火氣和人情味。今年52歲的張阿姨是家庭主婦,時常搭“小白”去菜市場或者中山路買東西。每次,她下樓走到天后宮附近招招手就能坐“小白”,車輛的視野開闊,一邊坐車一邊欣賞風景、吹吹風,偶爾還能遇到一起出門的鄰居,大家在車上閑聊幾句。
“小白”不僅僅能載人,還會播報古城景點。在經過指定景點時,130輛社區巴士將化身為“導游”,在車上進行語音播報,向乘客娓娓道來古城的歷史。這不,2018年的時候,部分“小白”穿上了“花衣裳”成為旅游專線,幫游客串聯起了古城景點和美食。
此外,今年5月份,泉州人熟悉的“邊三輪”又出現在街頭。
紅白相間的車身,搭配四角磚紅遮陽棚、車廂圓孔鏤空、木質座椅……8輛三輪車“小紅”投入運營后,令一眾市民感到新奇。
三輪車“小紅”
從浙江溫州來旅游的劉先生,坐著“小紅”來到關帝廟門口。劉先生說,小時候自己也曾經坐過三輪車,隨著城市發展,三輪車的身影逐漸消失,沒想到這樣復古的記憶能在泉州找回來,感覺很有意思。
交通路網
公路通車里程全省排名第一
泉州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建成運營、全市2055個建制村100%通客車、廈沙高速公路安溪段和德化段正式通車……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公路建成投用。記者從泉州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泉州持續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預計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755億元,綜合交通路網更加便捷高效,運輸服務更加優質便民,交通物流呈現蓬勃生機。
泉州火車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7740.43公里,公路密度161.28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別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三,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鎮鎮有干線、村村通客車”,形成“一環兩縱三橫加聯絡線”高速公路網和“四縱三橫四聯”國省干線公路網。年底,泉廈漳城市聯盟路建成通車后,137公里的大環城高速閉合成環,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680公里,縣(市)政府所在地15分鐘以內、絕大多數鄉鎮半小時以內可上高速。
普通公路方面,至2019年底,全市國省道通車里程1370.68公里,其中一級、二級公路里程1099.1公里,普通國省干線二級及以上公路比率達到80.19%以上,比75%的目標提高5.19個百分點。
農村公路方面,泉州投入資金達36.37億元,是“十二五”期間的4倍。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15719公里,全省排名第一,占全省總里程約六分之一,基本實現100%沿海鄉鎮通達二級以上公路,90%以上山區鄉鎮通達三級以上公路;100%沿海、80%左右山區建制村通達雙車道公路。
泉州市洛江區虹山鄉鄉村公路
“路寬了,也更好走了。”開了五年網約車的朱師傅,每天都在路上奔忙。朱師傅說,這幾年泉州的路越來越好走了,以前接單不愛去偏遠的地方,現在從泉州市區出發,去哪里都很方便。
一路通,百業興。得益于便捷的交通路網,加上交通物流業轉型升級,記者還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泉州市的年快遞業務量預計達15億件,比2015年末增長了3倍,目前全省6成以上的快件經泉州中轉,業務量穩居全國第10位。快遞業務量的井噴式增長,讓百姓網購、快遞往來變得如此便捷、高效,正是泉州多年來持續推進便捷交通路網建設編織的幸福路帶來幸福生活的一個縮影。
正所謂:改革路一日千里,交通網四通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