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天氣悶熱。在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施工現場,蔡芳界古厝正在進行遷建施工作業,古建筑修復工任向榮蹲在屋頂,對每壟筒瓦溝進行均勻的勾縫補隙,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滾落。“很熱,基本上待外面半小時就渾身是汗了。但是干我們這行就這樣。”
古建筑修復工任向榮帶著工程隊在蔡芳界古厝進行遷建施工 (陳起拓 攝)
任向榮說,蔡芳界古厝屬遷建建筑,要先將原建筑的每一根梁柱拆解編號,再轉移到梧林傳統村落里照原樣進行復建,最大限度地保存建筑的原有樣貌。復建工程從今年3月開始,工程隊目前已完成墻體砌筑、木構件安裝,正在進行屋頂瓦片的鋪設、勾縫等。“遷建建筑的每個配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搬運、復建時,需要非常小心,注意保護。”
為了順利推進工程,任向榮帶著工程隊每天作業九個多小時,一天下來,衣服都是濕的,有時候汗水流到嘴里都是咸的。高溫天,暴曬中的瓦片十分燙手,工人們全副武裝,戴著草帽、穿著長袖衣服作業。項目指揮部還為工人們準備了防暑降溫的菊花茶、涼茶、礦泉水等。
“古建筑修復是個細致活,修修補補,耗時耗力,年輕人哪坐得住?”任向榮今年54歲,是惠安人,在古建筑行業工作了20多年。他從17歲開始,跟著舅舅在古建筑工地上做學徒。23歲那年,他組建了自己的工程隊,最開始做住宅施工,后來做古建筑施工,目前隊里的古建筑修復師傅大多都是五六十歲的老工人。“我們這行業非常需要有經驗、有技術的古建筑修復工人,所以大多是老工人,我算是我們工程隊里最年輕的了。”
任向榮最驕傲的是,他曾參與安平橋中亭、泉州西街116號、泉州少林寺部分景觀墻等修繕工作。“看到這些古建筑被修復起來,心里很高興。”他說,近年來泉州掀起一陣修復古建筑的熱潮,讓那些蒙塵已久、幾近沒落的古建筑再披“古裝”、重煥生機,作為古建筑修復工,很榮幸參與其中。(記者 許雅玲 實習生 賴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