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市兩會期間,來自各地的市人大代表們盡責履職、直抒胸臆,聚焦環灣新城、產業發展、營商環境、人才引育、安全生產等熱點問題,提出了眾多針對性強、可行性高的建議,共同書寫“五個泉州”建設的奮斗篇章。
加快推動環灣新城建設
市人大代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李良毅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一灣兩翼三帶”總體空間布局,作出了“古城提質、新城集聚”全面推進環灣城市建設,進一步聚焦灣區重點區域和新城集聚的戰略部署,為城市的發展翻開了新的篇章。環灣核心區建設已初見成效,東海片區極具現代化城市氣息,泉州晉江大橋北岸成為良好的城市展示面。
建議盡快推動泉州晉江大橋南岸的建設,高標準、大視野、大格局,超前規劃環灣中心區的建設,打造更具現代感的泉州“陸家嘴”和晉江“外灘”。以文旅產業發展為載體,推動環灣新城建設,鼓勵在環灣沿線建設高端酒店、會展中心、旅游綜合體,吸引品牌商家入駐,加快形成串聯發展的旅游特色產品鏈條。
創新驅動推動實體企業高質量發展
市人大代表、福建匹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市青年商會會長 許志華
在國家去產能、調結構以及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泉州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民營經濟面臨轉型的陣痛。作為制造業典型城市,如何在全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推動實體企業高質量發展,成為泉州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機遇和節點。建議政府加大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鼓勵支持,支持民營企業在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的經費投入,在金融、減稅、資金補貼等方面強化政策落實,采取后期補助的方式,激發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熱情,減輕民營企業科技投入的資金壓力。打造一批創新“龍頭”,塑造一批商業模式創新典型。提質創新“骨干”,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強化對民營企業的人才支撐,降低人才公寓門檻。
在交流中增進港澳臺青少年感情
市人大代表、泉州南少林國際學校校長 陳翔
泉州是一座千年“海絲”古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對于港澳臺青少年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建議加強泉州與港澳臺青少年的溝通與交流,多組織互訪交流活動,擴大來訪人次,讓港澳臺青少年能來走走看看、學習了解,互通信息,消除陌生和隔閡,增進情感,拉近距離。政府需著力挖掘和創建更好的城市人文環境,營造良好氛圍,優化互動機制,進一步加強內地與港澳臺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聯系,讓港澳臺同胞多到泉州來,努力從根本上促進來訪青少年建構泉州印象和認同評價,讓他們感受泉州的美好,記住泉州,喜歡泉州。
政企聯合建好用好專職消防隊伍
市人大代表、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總監 吳宏
泉州是制造業大市,企業數量多。當前,我市工業企業專職消防隊伍存在資金投入不足、應急救援裝備功能不齊全、人員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建議采用“政府監督引導、政企聯合建站、企業支付服務費用、消防公司專業服務”的模式,為企業安全生產提供消防應急救援保障。其中,大型企業可以獨立建設消防站,中小企業可以聯合建站,以節省土地資源、減少企業投資,有效整合政府救援力量、地方專業救援力量和社會義務救援力量,建設有戰斗力的專業消防隊伍。
保護傳承閩南語方言文化
市人大代表、福建建德集團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吳志松
閩南語方言被稱為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是國家批準建設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加強閩南語文化保護和傳承,有利于中國古漢語和歷史的研究,有利于傳承閩南文化。如今,閩南語傳播環境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日益弱化和邊緣化的趨勢,閩南語的傳承特別是在年青一代已出現不被重視的情況,閩南語保護傳承工作迫在眉睫!
建議政府部門制定具體政策與輿論導向支持,加強閩南方言文化保護的宣傳;深入開展閩南語的學術研究,重視相關人才培養;拓展閩南語使用環境和渠道,利用媒介宣傳和傳承閩南文化;從娃娃教育抓起,引導家庭語言環境,廣泛宣傳帶動閩南語的傳播。
高質量打造制造業職業人才庫
市人大代表、盼盼食品集團總裁 蔡金釵
針對我市產業人才需求現狀,建議高質量打造制造業職業人才庫。首先是高質量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我市職業教育應立足本地產業特色與人才需求特點,科學制定符合現在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讓專業服務產業,讓產業引領專業。
其次,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臺。高校、科研院所、商協會既有資源優勢,又有人才優勢。政府可牽頭整合商協會、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資源,在制造業細分領域建立集信息發布、專業交流、技術研討、業務培訓、智庫對接等功能為一體的共享平臺,為企業員工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提升行業人才的“內生動力”,完善行業人才數據庫,提高招才引智的精準度。
打造突破常規的產業發展模式
市人大代表、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孝發
當前,智能馬桶行業有八千億元市場體量,我市龍頭企業掌握智能物聯芯片、臀洗即熱技術、前置凈化系統、高壓成型技術,研發和制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吸引了海爾、東芝、飛利浦等廠商來泉投資興業。
針對這些新產業,建議打造城市產業變革創新模式,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增強企業信心,同時加強政企互動、政企協同,從產業發展的核心價值出發,做好符合產業經濟發展的事情。與此同時,建立智能行業核心技術產業園,例如在石井芯谷科技園設立智能家居產業全球研發中心和技術轉化中心,打造核心技術和人才發展環境生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
支持鼓勵傳統漁業轉型
市人大代表、惠安喆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康慶章
泉州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沿海區域有幾十萬漁業人口。隨著海洋漁業資源的緊缺,一些漁船生存困難。究其原因,工業高速發展造成了海洋生態環境污染,直接危害到魚種的生存,同時違法捕撈使大小魚苗無處藏身。漁業資源日漸衰退對漁民持續增收造成的瓶頸問題,成為漁業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沿海區域漁民轉型發展遠洋捕撈、深海養殖、海上牧場等現代漁業產業,結合海產深加工、倉儲物流、科普旅游等新業態培育,構建三產融合發展格局,有力破解漁民持續增收瓶頸問題,推動現代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設國道358線助力茶鄉發展
市人大代表、安溪縣舉源茶葉專業合作社茶農 劉金龍
安溪大部分鄉鎮已基本實現半小時上高速,但西南部茶葉主產區龍涓、蘆田、西坪部分、虎邱部分,交通出行仍基本依靠縣道甚至村道,制約了脫貧和發展。因此,建議加快國道358線在上述鄉鎮路段的開工建設,將其納入全市交通建設重點項目,并鑒于該地段山高谷深等實際難度,酌情予以專項支持。
這一工程橫貫安溪縣域東西,同時對接相鄰的漳州市華安縣,有利于所經產茶鄉鎮茶特色產業發展和茶旅游升溫,還將盤活沿線土地,助力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預計受益群眾可達30萬人。
讓非遺種子在校園落地生根
市人大代表、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一級演員、福建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莊麗芬
泉州文化底蘊深厚,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飲譽海內外,被稱為泉州戲曲的“五朵金花”。“五朵金花”之一的南音被譽為華夏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的“活化石”。藝術的生命在于傳承。泉州南音從上世紀80年代就進入課堂,如何讓非遺種子在校園落地生根?針對南音在校園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建議有關部門采取一些鼓勵政策,提高孩子、家長對學習本土傳統藝術的積極性;對開展傳統文化傳承、普及的中小學給予資金支持,組織中小學音樂教師學習傳統藝術,同時選擇適合中小學學生演唱的題材編寫中小學南音教材,拉近孩子們和南音的距離。
建設輸氣管線降低企業用氣成本
市人大代表、德化縣水利局局長 張金演
近年來,德化陶瓷產業快速發展,陶瓷生產用氣量不斷增加,現每年天然氣用氣量達8000萬立方米,隨著德化縣沖刺陶瓷產業500億元目標,年天然氣用氣量將達2億立方米以上。天然氣成本約占陶瓷生產成本的1/4,天然氣價格對陶瓷產業影響極大。目前,德化的天然氣運輸方式仍是槽車運輸,造成德化天然氣價格遠高于泉州市管輸天然氣的價格。若能早日建成泉州至德化天然氣輸氣管線,德化的天然氣就能夠采用管輸方式,既可保證氣源的可靠性,也可以大大降低現有的天然氣價格,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競爭力,推動德化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目前,德化天然氣輸氣管線建設已啟動。建議政府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加快建設進度,爭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加強軍事設施保護
市人大代表、泉州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 沈文罡
針對近年來軍事設施保護存在的薄弱環節,建議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加強《軍事設施保護法》的落實,加大軍事設施保護宣傳教育力度,納入全民國防教育、普法教育和公務員培訓、考核等內容,廣泛采取各種形式,宣傳軍事設施保護法規知識,宣揚先進典型。(記者 孫燦芬 謝曦 陳林森 王金植 吳宗寶 黃楓/文 陳起拓 陳曉東 陳小陽 張九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