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中山路,半部泉州史。始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初的市區中山路,是我國現有保存最完整,也是最長的連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泉州市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條例》施行后,鯉城區正式啟動中山路騎樓建筑普查建檔工作,全面梳理中山路騎樓建筑基本信息,建立保護檔案,實行動態管理,為今后的建筑保護修繕提供實時動態信息。
位于中山路的“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舊址
全方位采集數據 建立搶救性保護建議名錄
“中山路有差不多750處騎樓建筑,目前我們第一手資料已經收集到了。” 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信息所工程師曾桂林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對基礎資料進行整理,之后將進入第二輪調查,對重點建筑進行深入調查。
本次普查建檔工作主要對中山路騎樓建筑保護責任人、產權情況、使用現狀、修繕加固以及歷史沿革、重要歷史事件等信息進行記錄。普查時,工作人員會通過測繪、攝影等方式對建筑方位、外觀、內部結構、裝飾等數據進行采集,做到真實完整、全面客觀地反映騎樓建筑保護狀況。
據了解,中山路騎樓建筑普查建檔工作預計在年內完成。下一步,鯉城區還將開展新一輪的歷史建筑認定工作,組織有關人員對轄區歷史建筑進行現場復核、復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補,形成歷史建筑建議名錄,對歷史建筑價值高,但保存狀況不佳、房屋整體出現險情的,建立搶救性保護建議名錄。
追溯歷史原貌 讓騎樓建筑信息更加完整
位于中山路355號的“私立海疆學術資料館”創辦于上世紀40年代,是泉州書香世家陳盛明兄弟從事南洋、臺灣及閩南地方史問題研究的圖書資料機構,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曾經的資料館已于1946年遷往廈門,而位于泉州中山路的這處建筑遺址依然完好保留下來。在住戶李先生的帶領下,鯉城區住建局、自然資源局以及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的工作人員走進建筑內部,仔細查看了建筑現狀,了解房子的產權歸屬、保護修繕等方面情況。
拱券、羅馬柱、花磚、山花墻……融合中西方建筑元素的騎樓建筑飽經歲月風霜卻光彩依舊。“中山路是古城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也有義務進行維護。”近幾年,李先生和家人也通過在屋頂做防水等方式,對房屋進行加固,及時修復老化部分。
“我們會對騎樓的建筑、文化、歷史價值等方面進行現場考察。”曾桂林介紹,在中山路騎樓建筑普查建檔工作中,會先通過社區了解一些基本情況,再通過現場調研以及和業主座談等方式來收集、充實騎樓建筑的信息。“因為有些建筑歷史久遠,我們也會訪問一些專家、老者,通過各種手段來收集資料,讓錄入的建筑信息更加完整。”
中山路經歷近百年的風雨,承載了泉州人重要的城市記憶。目前,中山路保護提升工程正在有序進行中,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這條既結合泉州民居的傳統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建筑精華的老街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記者 殷斯麒 通訊員 朱瑩 莊陽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