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鳶峰畬族村村財經營性收入僅3萬元,2017年達到10萬元”……自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鳶峰畬族村科學制訂《脫貧工作計劃》,通過盤活養殖場等措施增強村財“造血”功能,努力摘除“貧困”帽子。
去年年初,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確定了10件重點督辦件,《關于加大對少數民族村經濟社會發展資金扶持力度的建議》為其中之一。鳶峰畬族村作為全市48個少數民族村(社區)實施精準扶貧工作的一個典型,凸顯了我市精準扶貧工作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用好專項資金
民族村(社區)掛鉤幫扶全覆蓋
市委、市政府長期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積極探索和創新幫扶平臺,制定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強化政策保證,實現48個民族村(社區)掛鉤幫扶全覆蓋,加大對少數民族村的扶貧開發力度。
記者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了解到,我市積極落實少數民族村專項補助資金,包括市級民族專項補助資金,中央、省級少數民族補助資金,市直各掛口幫扶單位幫扶資金。其中,市級民族專項補助資金自2014年起每年補助460萬元,實現少數民族人口人均20元目標,2015年和2016年中央、省級少數民族補助資金分別為677.2萬元和606.14萬元,用于幫助扶持民族鄉村(含自然村)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經濟和社會事業。
拓展幫扶渠道
增強經濟發展“造血功能”
為抓好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我市還積極拓展幫扶渠道,如市級扶貧開發項目資金等多個項目資金優先向民族村傾斜支持,2015年以來市級扶貧開發項目資金已扶持安溪縣橫坪畬族村、永春縣金城畬族村和泉港區鳶峰畬族村扶貧開發項目7個,共計135萬元。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利局等單位還通過農村公路建設項目資金、水利工程建設等,幫助建設農村公路,投資興建水利工程,改善民族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
扶貧,輸血更要造血。有了造血功能,才能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在泉港區鳶峰畬族村村委會辦公場所的屋頂上,一片片光伏板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駐村干部肖新生介紹,這是去年村委會投入近150萬元建成的一期、二期光伏發電站,目前第三期143千伏光伏發電站正在籌建中,“三個光伏發電項目都投產后,每年村財收入將達到30萬元以上”。除建設光伏發電項目,鳶峰村還盤活村灘涂養殖場,通過市場競價將灘涂養殖場的承包費,由原來1.5萬元/年增加到3萬元/年。
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民族科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少數民族鄉村發展的資金投入,完善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幫助少數民族鄉村發展特色產業項目等措施增強其“造血功能”,努力實現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記者 顏雅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珍稀 “訪客” 西黃鹡鸰現身 泉州鳥類家族2025-04-1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