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近日出臺《關于加快城鄉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點推進9大工程,確保到2020年,泉州市城鄉民生基礎設施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共安排362個項目,投資規模達1912.01億元。
交通暢通工程
實現環灣“369”快速交通圈
為緩解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問題,《意見》提出要完善中心城區跨組團快速聯系通道,實現環灣“369”快速交通圈,即主城區內30分鐘、中心城區內60分鐘、城市規劃區內90分鐘通達。同時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暢通微循環。至2020年,城市建成區平均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力爭全市新增公共停車泊位超1.5萬個。
水環境治理工程
中心市區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意見》提出,中心市區建成區要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清淤疏浚、河道清障、沿河主要排污口截污、生態補水工程,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中心市區建成區、縣(市)城市建成區分別要在2019年年底前、2020年年底前基本完善污水管網,達到長治久清。
供水安全工程
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水源地保護方面,到2020年,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部實現水質自動監測,所有縣(市、區)實現雙水源供水或建成應急備用水源。
同時,通過老舊水廠改造提升、供水管網改造等,到2020年,全市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99.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以上。
防洪防澇工程
基本消除易澇隱患點
泉州市將構筑“上調下防,庫堤結合,疏擋并重,滯泄并重”的江海防洪(潮)安全體系,到2020年,泉州市城區防洪標準達到50年—100年一遇,縣級城區防洪標準達到20年—50年一遇。同時,建立城市排水防澇信息數據庫,構建暴雨內澇監測體系。至2020年,中心城區內澇防治水平明顯提高,基本消除易澇隱患點,做到中小雨不積水,大雨暴雨不發生嚴重內澇,特大暴雨城市運轉基本正常。
城鄉潔凈工程
中心市區實現生活垃圾“干濕分離”
加快餐廚垃圾處理廠建設步伐,到2019年中心市區建成餐廚垃圾處理廠,到2020年,各縣(市、區)建成餐廚垃圾處理站。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干濕”分類試點,到2020年,鄉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中心市區2017—2018年實現垃圾分類“大分流”,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園林垃圾、大件垃圾、非工業源有害垃圾等分別處理;2019年實現生活垃圾“干濕分離”,2020年實現“小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
城鄉公廁建設將有大提升。全面實行公廁專人管理、免費開放,到2020年,新增改造城鄉公廁740座,基本實現城區(含鄉鎮所在地)每萬人有3—4座公廁,步行15分鐘左右有1座公廁,鄉村每個村莊有1—2個水沖式公廁。
管網建設工程
加快老舊小區光纖改造
加快建設寬帶基礎設施,加快老舊小區光纖改造,推進城市通信纜線下地,2018年前,基本建成連續全覆蓋4G網絡。到2018年,實現海島行政村全部通達20M以上高速網絡。到2020年,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83%,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90%。
景觀提升工程
基本完成老舊小區整治
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重點做好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區域的“城市雙修”工作,同步推進海絲新城及其周邊協調區域開展整治水體流域、修復城市山體、完善綠地系統等。
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堅持“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觀”原則,重點改造雨水、污水、燃氣、電力、通信等地下管線,支持符合條件的老舊小區既有建筑加裝電梯。到2020年年底,基本完成老舊小區整治。
配套服務工程
建設一批城市“百姓書房”
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和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建設一批城市“百姓書房”,加強中小型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同時,加快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確保特殊群體安全、便捷地使用。
物流設施建設方面,鼓勵建設集配送、零售和便民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鄉商貿物流配送終端設施,靈活利用社區便利店、超市等作為配送代理點。
智慧城市工程
加快推進數字城管平臺建設
加快實施“互聯網+”市政基礎設施計劃,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數字城管平臺建設,到2020年,所有縣(市、區)建成數字城管系統平臺。建設綜合性城市運行管理數據庫,實現多資源信息整合和共享。(記者 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