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檔案
人物:傅孫義
家址: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
家訓:不貪心 不欺人 要忍耐
閩南網10月9日訊 84歲的傅孫義,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1949年春天,年僅18歲的他,從老家出發,翻過紫帽山,前往南安一小學教書。陪伴同行的,還有年過六旬的父親。原本,傅孫義家庭比較富裕,但抗戰時期,家道中落。為擔起養家責任,傅孫義放棄學業,出來教書。
傅孫義在書房里和記者回憶家訓故事,陷入沉思
從家里到學校,有將近3個小時的路程。父親幫挑行李,兩人一前一后走著。“孩子,你今天正式踏入社會了。”半路上,老父親語重心長地說,“父親有3句話,你一定要記住。只要你牢牢記住了,這一輩子就會過得平順。”
傅孫義點點頭,認真地聽父親教誨。父親說,第一,不貪心。“‘貪’字‘貧’字殼,凡是貪心的人,最后都沒辦法富裕起來。”父親繼續緩緩說著,貪小便宜的人,一心都想走捷徑,結果只會離成功的道路越來越遠。而且,貪小便宜的人,走到哪里都會令人討厭,也被人看不起。這在哪個時代,都是一樣的。
第二,不欺人。父親說,不能“過分”別人,總是盛氣凌人的樣子,往往會成為大家攻擊的對象。“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人家現在拿你沒辦法,不一定以后還是拿你沒辦法。
第三,要忍耐。懂得忍耐、退讓的人,運氣不會差。古人常說,吃虧是福。不過,小事可忍,大事就必須有原則。別人來搶你飯碗,讓你活不下去了,就要把事情說清楚,化解矛盾。
父親一席話,讓傅孫義啟發很大,銘記于心。“父親的這三句話,讓我從工作到現在都比較順利。”傅孫義一輩子沒有跟別人結下恩怨。從踏入社會,他一直從事教育事業,直至退休都比較順遂。
傅孫義從小出生在大家庭里,父親三個兄弟,生下一大群孩子。“20多口人的家庭,怎么才能處理好大家的關系?”傅孫義說,除了父親給他的家訓外,他們的小家族,還有自己的家訓,即“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愛護”。
長幼尊卑,在傅家處理得特別好。“不僅兄弟間互相尊重,連妯娌間都非常和睦。”在傅孫義小的時候,父親和兄弟們要分家。“以前分家的慣例,必須請母舅過來主持,有的甚至請鄉里老大來裁決,鬧得大家都知道。”傅孫義說,但是他們家分家,分得平平靜靜,甚至連家里孩子們和鄉里人都不知道。
“分家方案是我父親草擬的,他按照長幼有序,兼顧公平合理的原則,讓大家看了都沒意見。”方案很快通過,隔天就分了家。這一次分家,讓鄰里們都驚訝于這家人相處的和諧。傅孫義說,這就是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才有辦法做到。
對自家人如此,對外人也如此。傅孫義記得,小時候他家里添置了很多器具,如土礱、石磨等,讓村里人借用。用壞了,家里自己修。借錢出去,從不收利息。每到年底,父親不敢去討債,就讓傅孫義去。“去了一定要有禮貌,不要以為別人欠我們錢,說話就大聲。你只是去提醒他們的,人家有錢自然會還。”
家里的果園,經常會有人來偷果子。父親就讓傅孫義去看果園。“看果園同樣要注意禮貌。”父親說,遇到大人偷果子,只要走過去就可以,人家看到有人,自然會不好意思采摘。而遇到孩子采摘果子,也不能呵斥辱罵人家,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也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事引起大人糾紛。
連偷果子的人,父親都如此謹慎對待,這讓傅孫義深刻領會到家訓的意義。
聽家訓
【人生智慧】
家訓讓家永不散
傅孫義是泉州民俗專家,他非常看好海都報“聽家訓”策劃。“現在社會,就是缺少這種傳統美德的繼承。”傅孫義說,如果每個家庭都能有家訓,而且把這個家訓繼承好,那整個社會都會跟著和諧起來。
傅孫義說,父親給的家訓,如果能讓大家認識其中道理,就不會有那么多小偷、詐騙和打架斗毆的事情。而小家族的家訓,可以用來處理家庭關系。傅孫義說,現在有的小家庭,關系更為簡單,卻往往非常多的矛盾,甚至離婚。“如果夫妻之間、婆媳之間、長幼之間,都能互相尊重、關心、愛護,那這個家永遠都不會散。”(海都記者 陳曉婷 黃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