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神像巡游,前為正身,后為副身,副身平時可替代正身下鄉巡游
閩南網4月27日訊 洛江羅溪龜峰巖內,有一尊古老的關帝像,當地人說已經有好幾百年了。
后來,經過專家鑒定,發現它是泉州僅存的明末工匠雕刻的關帝坐像,而且還是關節活動自如的“軟身”,而這在其他寺廟并不多見。
天時 三教并存古剎香火旺
今年年初,龜峰巖從市級文保單位“晉升”為省級。龜峰巖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北宋,后來在南宋、明朝和民國期間多次修繕,現有3座寺廟,分別供奉著佛、道、儒3種宗教多位神明,其中道教供奉的就是關帝爺。
2009年時,泉州文物專家到現場鑒定,這里的關帝神像是泉州僅存的明末工匠雕刻作品,身高約1.41米。更神奇的是關帝的肩膀、手肘、腕、腰等關節都可活動自如,“軟身”坐像在其他寺廟并不多見。
當地人信奉關帝爺,每年節慶時,大家都會為關帝洗臉擦拭,更新衣冠。最近這尊關帝神像正在羅溪、虹山十幾個村莊中逐一巡游。要到農歷四月十五日,才會回龜峰巖。除了古老的關帝神像,龜峰巖現在還保留有宋、明、清、民國等時期的不少建筑構件,比如寺廟的石柱礎、石缸等。
每年農歷的五月十三日和六月廿四日,當地居民會自發地慶祝關帝圣誕。
地利 好似正在汲水的神龜
龜峰巖管委會黃容水說,龜峰巖海拔最高處也不過140多米,正好處在羅溪盆地里。站在最高處遠眺,羅溪盆地盡收眼底。當地名為“雙溪村”,兩條東溪支流在龜峰巖附近交融。
黃容水形象地比喻,若有機會從天上俯瞰龜峰巖,地貌如正在汲水的神龜:低頭飲水時,龜身傾斜,尾巴翹起。當地人流傳一句俗語:“龜頭出圣佛,龜尾出人物”。意思是烏龜的頭部建有靈驗的宮廟,里面供奉著關圣帝君;烏龜的尾部,因著好風水,不僅有黃氏祖先墓葬,而且明清時期還出過一文一武兩位進士。
人和 古今事見證村鄰友好
3座寺廟中,居中的“盟心堂”,還見證了一段村民和諧的故事。
傳說在宋朝時,鄉中已有多個姓氏居住。因為耕作灌溉引發紛爭,各姓氏家族爭斗不息。后來當地吳氏族人邀請五大姓的族長入廟結盟,入盟者誓不相侵,并約定以后有紛爭者必須入廟懺悔,如果有外來入侵的話,則應合力抵抗。從此以后,結盟的寺廟被稱為“盟心堂”。
鄉鄰友好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代。黃氏族人介紹,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破四舊”時期,要不是當地村民的竭力保護,關帝神像可能已經毀于一旦。(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 謝明飛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港首次出口新能源汽車組件2025-05-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