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剛過,洛江區萬安街道干部們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在前段時間“大干40天、比拼開門紅”活動中簽下拆遷合同的拆遷戶。在這些拆遷戶中,不乏5年以上的所謂“釘子戶”。他們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是如何在40天內得到解決的呢?
輪番上陣講情理 與拆遷戶成朋友
日前,記者帶著問題,跟隨萬安街道黨工委書記杜仁義和幾名工作人員,前往洛江實小B地塊征遷項目現場。拆遷戶見到干部們前來,紛紛上前握手寒暄。杜仁義告訴記者,這幾戶拆遷戶的遺留問題時間長達10年之久,被戲稱為“鋼釘戶”。
拆遷戶之一劉曉榮笑著說:“我們誰都不想當‘釘子戶’,更不想當‘鋼釘戶’,如果不是因為征遷條件實在差太多,我們也不想如此。每次街道工作人員上門,我都說我們沒得談,聊不來,不用浪費時間了。”回憶起“被攻堅”的日子,劉曉榮有些哭笑不得。而“鋼釘戶”的態度,對有著多年拆遷經驗的干部們來說,是意料之中的。
怎么辦?“這時候只能硬著頭皮‘死纏爛打’,同時學會換位思考,面對群眾才能心平氣和。”說起拆遷過程,干部們笑稱,“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那段時間,他們基本上每天不是給我電話,就是給我發短信,問我在不在家,問我有沒有時間。”劉曉榮說,“一個多月下來,我被打動了,成為‘鋼釘戶’里第一個同意簽合同的人,還和動遷干部成為朋友。”
不僅如此,劉曉榮還自發勸起其他拆遷戶,希望他們也能支持政府的工作。而干部們也趁熱打鐵,很快就與其他拆遷戶簽訂協議,直到剩下最后一戶——
“這一戶十分特殊,由于工作關系,他總是每天凌晨4點多出門,晚上9點多才到家,很難碰到面。”萬安街道相關人員介紹,為在春節前完成拆遷任務,干部們連續20多天,每晚9點蹲守在拆遷戶家門口,反復做思想工作,最終打動了對方并簽下協議。
講策略“開處方” 克服畏難情緒
在“大干40天、比拼開門紅”活動中,洛江區并不是拆遷量最大的縣(市、區),但涉及的都是遺留多年、難啃的“硬骨頭”。其中,北迎賓大道項目2宗拆遷戶遺留5年、塘西片區項目4宗遺留7年、洛江區實驗小學第二校區項目2宗遺留更是長達10年之久。“久拆不下”,干部難免出現畏難情緒。
為了消除畏難情緒,項目指揮部每天都給干部們“開處方”。“每天想一個和拆遷戶見面的理由,一起根據不同拆遷戶的訴求,‘量身定制’應對策略,做到不慌不亂。”洛江區塘西片區城市化改造項目指揮部工作人員黃必慶說。
“譬如塘西片區城市化改造項目的一宗,我們就采取輪番上陣的策略,專門成立三個工作小組,天天見面講政策、做工作,指揮部領導還堅持天天晚上與拆遷戶座談,最終得到拆遷戶的理解。”黃必慶說。
在拆遷現場,黃必慶向記者展示了他們在被拆房屋上留下的獨特記號——一個個用磚石畫出的“正”字,有5個之多。“來一次就畫一筆。”黃必慶笑道。
一方面,講政策、亮態度;另一方面,在政策范圍內為群眾盡量爭取利益。就是這樣,洛江的干部們以背水一戰的決心破除征遷壁壘,在40天時間內,實現塘西片區、北迎賓大道、洛江區實驗小學第二校區項目等8個征遷遺留問題清零,完成房屋征收135宗共5.92萬平方米,完成征地856畝、墳墓遷移635個。(記者郭雅瑩 通訊員翁文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