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大時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線,我當然要助成你的志愿,決不能因為‘舐犢之愛’而淹沒了我們的民族意識……但愿你鍛煉你的體魄,充實你的學問,造就一個強健而有智慧的現代青年,為新中國而努力奮斗!”
王雨亭積極發動華僑支援抗戰
王雨亭、王唯真,泉州鯉城區人,菲律賓歸僑。1938年,王唯真15歲,在父親王雨亭的支持下,離開菲律賓回國參加抗戰。臨別前,王雨亭寫給兒子的那段感人肺腑的贈言,如今被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所珍藏。王唯真的女兒王楓現居北京,近日,記者連線她,了解她祖、父兩代人在抗戰時期共御國侮的英勇事跡。
受父親影響,王唯真(右一)毅然回國參與抗戰。
父輩 奔走呼號 動員華僑回國抗戰
王雨亭1892年出生,開元街道梅峰社區人,16歲前往馬來西亞謀生。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先后在菲律賓創辦《平民日報》和《前驅日報》,任總編輯,報紙深受世界華人歡迎。其間,1929年,他前往日本留學,目睹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實情,心生抗日救亡的緊迫感。1931年“9·18”事變后,他撰著《東北印象記》一書,痛斥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開始后,王雨亭參加“菲律賓華僑抗敵后援會”,從事宣傳工作。45歲的他到香港向八路軍辦事處要求回國參軍殺敵,被告知急需他發動更多華僑支援抗敵。他二話不說,返回馬尼拉繼續投入抗敵宣傳工作,共參與介紹200多名愛國華僑青年回國參加八路軍、新四軍。1938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受命與緬甸華僑、青年詩人陳平山(晉江金井人)到緬甸以經營電影為掩護,開展抗日救亡工作。那時,他撰寫了《日本問題研究》一書,明確闡述日本侵華必敗的道理。
子輩 以筆代槍 報上分析戰爭形勢
王雨亭的長子王唯真出生于1923年,在馬尼拉讀中學時,見父親動員不少人回國抗戰,就提出也要參加抗戰的請求。1939年5月,幾經周折,他終于踏上回國的革命征程。不久后,他來到西安西北安吳堡青年干部培訓班學習,被編進123隊(華僑排),任該排的政治干事。當年12月,結束學習的他北上延安。
回國就是要上前方打仗,這是王唯真這些華僑熱血青年的普遍愿望。不過,因為年齡小,組織上不批準他去前線。1941年8月,他因繪畫天賦被延安《解放日報》調去畫戰爭形勢圖。由于當時的延安需要外語人才,他又被調到新華社,擔任英文翻譯和國際新聞編輯。他把抗日宣傳畫畫到了延安的城墻上,畫到了《解放日報》的版面上。就這樣,他用筆桿子傳播抗日消息,發動群眾救國,直至抗戰勝利。
傳承 舉辦影展 銘刻烽火崢嶸歲月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王雨亭陪同陳嘉庚先生到北京參加籌備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與王唯真重逢。王唯真拿出當年臨別時父親寫給他的《臨別贈言》,王雨亭重讀自己所寫“家書”,感慨萬分。1967年,王雨亭因病去世,享年75歲;2006年,王唯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兩代人走完了抗戰路,第三代人還在發揚愛國精神。王唯真的女兒王楓就職于新華社《瞭望》周刊,1994年,她聯絡華僑華人朋友,遍尋華僑抗戰的老照片。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95年9月1日,由國務院僑辦、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新華社聯合舉辦的“華僑與抗日戰爭”大型影展,在世界三大洲共11個城市同時開幕。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王楓動情地說:“僑鄉的子孫前赴后繼地從海外回到國內,像潮水般涌向抗日戰場。這是民族精神和血脈的傳承,是生生不息的火種,他們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記者 黃雅珊/文 王楓/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