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是“活著”的歷史。鯉城區坐擁泉州古城核心區,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不勝枚舉。近年來,鯉城持續推進文物建筑修繕,令其老而不衰、煥發生機,也為文物建筑保護與傳承提供了鮮活的案例與經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阿苗故居的蝶變“重生”便是其中典范之一。
穿過鯉城區江南街道的煙火巷陌,一座紅磚白石的古厝在龍眼樹影中漸顯輪廓,這便是楊阿苗故居。據悉,該故居于1894年動建,歷時18年完工,為菲律賓華僑楊阿苗所建。建筑為三進五開間帶雙護厝,整座宅第有大小天井10個、廳堂7間、房間30間,以建筑堂皇富麗、平面布局獨到而聞名遐邇,是院落式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典型。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經百年風雨侵蝕,雖經多次修繕,但故居仍存在不同程度損壞,如大厝院墻傾斜;紅地磚和南洋釉面磚磨損嚴重、部分開裂缺失;部分木構件開裂、糟朽;瓦件部分碎裂;屋面局部滲漏等。同時,部分開間在被住戶自行更改過程中改變了原材料、原規格和原做法,影響建筑外觀和風格。
2022年底,鯉城區啟動楊阿苗故居保護修繕工程,投入資金約280萬元,為歷年規模最大。據介紹,此次修繕保持大厝的完整和健康狀態,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延續其歷史真實性和完整性,修繕內容包括屋面重做、殘損構件修補、改錯部分糾正等,修繕工程于2023年竣工。
修繕前后對比
修繕竣工后,這座百年建筑褪去歲月的塵埃,重新綻放出閩南傳統建筑的璀璨光彩。正立面墻堵上,輝綠巖浮雕在陽光下流轉著翡翠般的光澤;屋脊堆塑色彩醒目;塌壽上的石雕精美;斗栱上的梅花雕塑栩栩如生;庭院里,“五梅花天井”格局清晰可辨,五處精巧天井如梅花散落,既保證了采光通風的實用功能,又以“五福臨門”的意象暗合傳統禮制。
楊阿苗故居占地剛過2畝,算不上深宅大院,它的揚名與矚目,不在大,而在于藝。其平面規劃布局靈巧、營造工法技藝精湛、營造制度尺度適宜,使建筑群呈現一種大氣之美、和諧之美。而在裝飾方面,無論是石雕木雕,還是彩繪金飾,可謂是富麗堂皇、美輪美奐,細細品味,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楊阿苗故居的又一特色,是它濃郁的文化氣息。故宅憑借建筑和裝飾技藝與語言,處處彰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敦睦、祈福、禮樂、孝悌、倫理等主題。老宅中還摹刻有唐代顏真卿、宋代蘇軾、明代張瑞圖,以及清代吳魯、林翀鶴、曾振仲等歷代文人墨客的書畫詩聯佳作,歷經風雨洗禮和歲月動蕩,有的已有殘損,有的仍清晰如初。
79歲的楊愛德老人是土生土長的亭店人,年輕時嫁入楊家,成為楊阿苗的孫媳婦。她和老伴一起在此生活了數十年。“這老厝真好,過去夏天不開風扇,冬天曬太陽暖和。”站在厝前石埕,她回憶起工匠鋪設條石技藝的精湛,“每一塊條石之間的縫隙,平整得很,我們可以在石條上曬芝麻。”而厝里的水井,歷經百年歲月仍在汩汩冒出清泉,至今老人沖洗地面、洗菜之類,用的仍然是井水。
楊阿苗故居的修繕,不僅讓閩南紅磚厝技藝傳承有了實體課堂,更激活了僑鄉文化認同。這座老厝不僅是家族居所,更是閩南商幫文化的物質見證——它承載著下南洋的冒險精神、儒商的家國情懷,以及華僑“落葉歸根”的桑梓情懷。從南洋商船到紅磚古厝,從雕刻彩繪到人文氣息,楊阿苗故居濃縮了一部華僑奮斗史、一部閩南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