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是泉州世界遺產日,為慶祝泉州申遺成功兩周年,當天上午,省級文物保險服務項目落地典禮在鯉城區鯉中街道新峰社區“黨建+”鄰里中心舉行。
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宋新潮,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泉州市政府副市長陳小輝,鯉城區委書記黃輝燦,福建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肖玉琴,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長出寶陽,鯉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志雄,鯉城區政府副區長李超端,鯉城高新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鯉中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志強,鯉城區檢察院檢察長蘇紫燕參加。鯉城區政府區長王克思主持儀式。
現場,領導嘉賓共同為省級文物保險服務項目揭牌,標志著該項目順利完工,鯉城文物安消防體系建設邁入全新階段。揭牌儀式后,現場領導、嘉賓一同參觀鯉城區文物安全監管中心。該中心設有大屏顯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監管平臺(鯉城區)”運行情況,該平臺結合科技手段,通過網絡互聯,全景展示文保單位各項信息,讓工作人員更直觀地掌握文保單位現場情況,實現遠程24小時在線監測、監管。
據了解,去年開始,鯉城區精心篩選36處文物保護單位納入省級文物保險服務項目試點,以“文物保險+服務”的形式,通過投入一份1.5億大額保單,建立一套監測系統,安裝一批安消防設施設備和組建兩支專業隊伍,構建形成文物安全“1+1+1+2”防護體系。
納入試點的文保單位中,省級及以上文保單位26處、市級文保單位10處,包含清凈寺、開元寺、施瑯故宅、亭店楊氏民居、崇福寺應庚塔、安禮遜圖書樓、李贄故居等,共涉及38個文物點。
投入1.35億元 為文保單位投保
文物一旦發生受損情況,后續維修經費的籌措是面臨的一大難題。針對文物估值難,鯉城區提出在文物重置成本法上浮20%的方式,為轄區納入試點的文物保護單位投保約1.53億元。文物保險險種涵蓋地震險、盜竊險、火災險、預防措施險等,其中預防措施險主要由保險公司固定每年從保額提取20萬元,用于文物保險標的的日常維護管理、緊急搶險等,確保文物一旦發生險情,可在第一時間籌集資金,采取應急搶險措施,防止險情擴大。
建立監測系統 預防文物險情
除投保外,在鯉城區的指導下,保險公司購買了第三方科技服務,通過建設物聯網信息化數據匯聚系統,設立“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監管平臺(鯉城區)”,將收集到的多項傳感器設備信息數據實時上傳該平臺,并同步上傳至省文物局,通過對文保單位信息和數據的實時匯聚、管理及分析,實現全天候監測,在有效預防文物險情的同時,做到文物安全信息可溯源。
完善智能配備 實現24小時監測
鯉城還根據每個文物保護單位的實際情況和管理規范,利用智慧煙感、溫感、用電控開、人員離崗監測裝置、高清攝像探頭等前端感知設備,對文物保護單位風險隱患點進行24小時在線監測。同時,通過網絡互聯,實時獲取安消防設備設施狀態信息。一旦出現異常,及時智能預警提醒,多渠道通知相關責任人員,有效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組建兩支專業隊伍 筑牢基礎防線
在加強技防的同時,鯉城組建兩支專業隊伍,配齊配強專業人才,筑牢文物保護基礎。一支隊伍是文物監管平臺值守人員,主要履行24小時全天候值班職責,將安全預警“上傳下達”,以便及時采取處置措施。同時還需承擔文物安全隱患統計、保護知識宣傳等任務;另一支隊伍為文物巡查人員運行情況,主要任務為每周兩次對文保單位進行巡查,巡查內容包括文物本體安全、安消防設施設備情況等,確保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中。
接下來,鯉城區將把“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監管平臺(鯉城區)”納入全區“一網統管”,實現與城管、消防、公安等應急部門聯動功能,多管齊下共同守護文物,并將預警延伸至最基層,確保文物險情及時告知網格員、相關利益者,迅速采取應急處置措施。同時,結合項目日常運行情況,不斷在硬件、內容、管理等方面進行創新豐富,充分利用好、運用好、管理好平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