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生子引發撫養費糾紛
昨日,鯉城法院召開未成年人審判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通報未成年人審判工作情況,并發布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典型案例。
據悉,近年來,該院堅持“特殊、優先”的司法保護理念,積極探索貼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執方式方法,努力打造司法審判與政府參與、學校協助、家庭支持協同合力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扎實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預防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2018年以來,該院家事少年審判庭先后獲得四個國家級表彰。
鯉城法院法官深入校園開展普法宣傳
未婚生子拒付撫養費 法院:非婚生子女享同等權利
蔡某(女)與王某某相識后產生感情,雙方共同生育一子小錦(化名)。經診斷,小錦患有右耳先天畸形疾病,出生后一直由蔡某撫養照顧,她曾多次向王某某討要孩子的撫養費及醫療費,均遭拒絕。
無奈之下,蔡某向鯉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王某某每月支付撫養費2000元至小錦年滿18周歲止。由于孩子尚未進行右耳矯正手術,蔡某將于治療后另行主張治療費用。
經審理,法院認為,小錦系蔡某與王某某的非婚生子,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
考慮到小錦未滿一周歲、尚在哺乳期,且自出生后一直由母親撫養照顧,由蔡某繼續撫養為宜。王某某作為生父,雖未直接撫養小錦,仍應負擔小錦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法院于是判決王某某自判決生效之日起至小錦年滿18周歲止,每月支付撫養費800元。判決后,雙方當事人服判。
法官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應當負擔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撫養費”,在法律上明確了非婚生子女與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權益。
該案是保護非婚生子女權益的典型案件。訴訟過程中,法院多次組織雙方調解。在調解中,王某某提出自己公司已倒閉,沒有經濟來源。在調解不成的情況下,該院基于保護小錦的合法權益,綜合考慮他的年齡、生活情況、生父母各自收入情況及當地生活水平,認為小錦仍由蔡某撫養較為合適,蔡某和王某某作為孩子的生父母,應當承擔各自的撫養責任,因此作出上述判決。
與妻分居不付撫養費 法院:婚內撫養義務不得免除
黃某某與洪某某系夫妻關系,生育一子小偉(化名)。黃某某因與洪某某感情不和,于2014年12月搬到外面居住。小偉自2015年1月起一直隨洪某某共同生活。
幾年后,小偉以黃某某未支付撫養費為由,向鯉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決黃某某支付自2015年1月開始的撫養費。
法院經審理認為,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該案中,黃某某與洪某某雖尚未離婚,但雙方已分居。小偉自2015年起隨洪某某共同生活,黃某某未能舉證證明其自2015年1月起有支付撫養費,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因此法院判決黃某某支付撫養費7.4萬元。
法官介紹,該案是一起典型的婚內撫養費糾紛。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誤認為,只有在離婚時,才會涉及子女撫養費的問題。其實不然。父母撫養教育子女,以及子女要求撫養費,與父母的婚姻狀況無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第四十三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父母雙方或者一方拒不履行撫養子女義務,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請求支付撫養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根據上述規定,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是法定義務,自子女出生之日起一直延續至子女成年或能獨立生活為止。
不履行法院判決搶奪撫養權 法院:駁回
張某某與曾某某(女)經豐澤法院判決準予離婚,婚生子小宇(化名)由曾某某撫養。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后,張某某未履行義務,曾某某遂申請強制執行,請求張某某將兒子交給其撫養并支付撫養費。幾年后,在法院強制執行下,張某某才將兒子交由曾某某撫養。不過,張某某在一次探視時,又將兒子帶走,并向鯉城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小宇長期未與曾某某共同生活為由,請求變更兒子的撫養權。
法院經審理認為,公民應當依法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書,張某某本應當將小宇交由曾某某撫養,卻未履行。多年來,小宇與曾某某聚少離多,考慮到其極為年幼,根據其身心特點,在交由曾某某撫養前,其對曾某某存在一定的疏離感,屬人之常情,但這并不足以影響母子間血肉相連的親情,也無證據證明在小宇與母親短暫相聚的二十幾天中,雙方有無法融洽相處的情形出現。張某某未能理性妥善地履行義務,反而以婚生子與其母親疏離為由,不將婚生子交由曾某某撫養,更以此為由,申請變更撫養權,于法有悖,不合情理。法院最終判決駁回張某某的訴訟請求。
據悉,該院將進一步提升未成年人審判機制的規范化,持續探索“司法+社會”協同共治新模式,拓展豐富多樣的法治宣傳形式,構建遵循司法規律、切合時代需要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體系。(記者 黃墩良 通訊員 楊揚 洪金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