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歲初出茅廬,分配到法院成為唯一女法警;到歷經洗禮錘煉,成長為承載著人民法院工作半邊天的女法官,肩挑法律與正義,人民群眾的信任與支持,調解糾紛;三十五載的執著與堅守,她始終戰斗在司法一線。
一路走來,從法警到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她總是要求自己不斷學習、積極進取,不忘初心,司法為民。她就是最高人民法院“榮譽天平獎章”的獲得者,現任鯉城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四級高級法官的李菁菁。
用心學習,“打雜”練出業務能力
1984年,20歲的李菁菁從福建省人民警察學校公安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當時的泉州市人民法院(鯉城法院前身)當法警。那個年代,女生從事法警職業屬于少數,一段時間內,李菁菁都是泉州市人民法院唯一的女法警。
“由于當時女性被告人比較少,我便被安排到辦公室兼做內勤工作,后來又調到了當時的經濟庭當書記員。”李菁菁告訴記者,身為辦公室兼經濟庭內勤,又是當時法院里最小的干警,很多“打雜”的事情都交給了她。
對李菁菁來說,“打雜”也是學習的好機會。打電話、發電報、收郵件、到銀行辦業務……那段時間,李菁菁基本上每天都在銀行和郵局之間來回穿梭。李菁菁告訴記者,這段“打雜”生活,不僅讓她快速熟悉了法院內部的工作流程,還鍛煉了與人交流溝通的技巧,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菁菁也默默地學習吸收身邊同事的優點:“遇事絕不拖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就一定要完成;處理工作有計劃、條理。老同志對工作認真負責,以他們為榜樣,也練就了我嚴謹的工作作風。”
深入基層,司法為民贏得群眾信任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創新,現如今司法文件的送達和調查變得多種多樣,司法專郵、網格化送達、委托專業機構鑒定、電子取證……工作效率也一直在提升。
而在交通和通訊都不發達的年代,到偏遠地區送達、調查案件的一系列流程,法官都要親自到現場,路途艱辛的考驗幾乎是家常便飯。
李菁菁記得,有一次,一位年輕的同事開著一輛邊三輪載著她和年齡較大的副庭長到晉江一個偏僻的鄉村辦案,路過田間小路時,車輛突然失控側翻,三人都被掀翻在地,所幸三人都沒有受傷。
還有一次,她和同事到福州市羅源縣辦理一個買賣合同糾紛的案子。當時,法院派了唯一一輛吉普車,但目的地非常偏僻,路況又差,大部分是盤山路,五六個小時的車程下來,李菁菁連膽汁都吐了出來。到達目的地后,李菁菁和同事又立即投入工作,好在案子經過調解后,當事雙方都對結果很滿意。
李菁菁說,任何工作都會遇到困難,身為一名司法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守住底線,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辦案詳細溝通、耐心講解,實現當事雙方共同維權。有一次,李菁菁遇到一起工傷事故案件,前期由于信息溝通渠道不暢,有關部門在不知曉鑒定申請的情況下做出了工傷認定申請,泉州市醫學會短時間內又無法對鑒定做出結論,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了訴訟。李菁菁考慮到職業病鑒定程序麻煩、耗時長久,便利用法院巡回審判平臺,親自帶隊到原告公司進行調解。調解過程中,李菁菁多次向原告、被告陳述利弊,通過面對面座談、個別調解等多種方法,最終患病工人及時拿到了賠償款,原告也主動撤回起訴,一場原本需要長時間、多流程的糾紛圓滿化解。
“每一次辦案,能被群眾信任,說明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李菁菁說道。
保持充電,與時俱進忠實履職
對于李菁菁來說,法官的職業生涯,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過程。李菁菁不是法學科班出身,工作之余,她一直保持學習狀態,時時刻刻為職業生涯充電。上世紀80年代末,她抓住難得的機會,參加了全國法院干部業余法律大學,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學習教材緊缺,就和同事互相摘抄傳閱;上班時間忙,就利用周末、晚上抓緊學習;經過三年的系統學習,李菁菁的專業水平得到了提高。
而每次遇到新的案件、新的知識類別,李菁菁也都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去研究。2000年前后,鯉城法院迎來了第一件涉及證券的案件,李菁菁為了更好地理解證券法規,摸透證券知識,專門到證券公司學習了解與案件相關的股票知識。
李菁菁還養成了在遇到新型案件時與同事共同探討、向專業人士請教的習慣。從1989年開始參與案件審理至今,不斷學習帶來不斷進步,同時鍛造了李菁菁敢于啃硬骨頭、挑戰新類型案件的性格。
如今,55歲的李菁菁仍然奮戰在司法一線。“我很熱愛法官這份工作,我會堅守崗位。”李菁菁熱愛法官工作的這份心也影響到了自己的女兒,她也成為一名司法工作者,母女倆將法律知識在司法實踐中化為懲惡揚善的利劍,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為公平代言,為正義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