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眼鏡、頭發略顯稀疏、雙目炯炯有神……桌案前,手握毛筆俯身作畫的那位老者叫楊繼農,今年73歲,是泉州市鯉城區實驗小學退休美術教師,擅長國畫,一雙巧手賦予畫作生命。五年來,他舉辦過兩次國畫義賣作品展,用自己擅長的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別人對他豎起大拇指時,他總是謙虛說道“這沒什么!”
與美術結緣,地板上繪童年
談到自己的第一幅畫作,楊繼農想到的是精彩的連環畫和硬邦邦的石膏。上世紀50年代,楊繼農一家住在泉州東門的小洋樓里,那時還沒有動畫片、游戲機,連環畫是他的最愛,《水滸傳》《楊家將》《三國演義》里滿懷俠義之心的英雄人物總能讓他心生敬意。
學校畫室黑板貼有楊繼農的作品
“看完連環畫,我就想把心中英雄人物畫出來。”楊繼農家旁邊有一家牙醫診所,牙醫總會將做牙齒模型的石膏丟在門口,他就撿回來當作畫筆在地板上作畫,那時他不過四五歲而已,畫技雖顯稚嫩,卻在他幼小的心靈埋下了藝術的種子。
后來,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楊繼農隨他們到福州生活、學習,“我爸媽知道我喜歡藝術創作,把我送到福州青少年宮學習素描和木雕。”藝術是相通的,這次學習為他后來走上藝術道路奠定了基礎。上初中后,他被美術老師選入興趣班,接觸國畫,那年他12歲。
高中畢業后,他回到泉州,繼而拜黃紫霞為師,黃紫霞被人稱為“三擅”,精通國畫。那個時候,楊繼農每畫完一幅畫,都會拿去請黃紫霞點評,哪里用力不夠、哪里筆法不對,經過黃紫霞兩年多的悉心教導,楊繼農的畫技日益精進。
多才教師,課余堅持練國畫
楊繼農可不止美術一個愛好,他從小運動天賦就好,跑步、游泳樣樣精通,20歲那年,楊繼農入職泉州市紫江小學(后合并入鯉城區實驗小學),成為了一名體育教師,一干就是十多年。而后因學校的需要“轉型”當起了音樂教師,之后又擔任美術教師,與自己最鐘愛的美術為伴,直至退休。
這期間,楊繼農都一直堅持國畫創作,“工作忙的時候畫些簡單的花鳥圖,工作不忙的時候畫一些有難度的山水畫。”楊繼農不斷鉆研自己的畫技,“堅持”是他對愛好的最好守護,那時他從沒想過自己的畫作能賣錢、能幫助有困難的人。
改革開放初期,教師的工資每月才三四十元,微薄的薪資只能勉強夠一家人的花銷,“當時有人找上我,讓我用業余的時間幫人畫畫。”楊繼農尋思著如果每個月能賺個80元就很好了,沒成想第一個月就賺了240元,而后漲到了600元、800元……“我也沒想到那么多人喜歡我的畫,那時越畫越興奮,常常畫到凌晨一二點。”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兒子大學畢業也有了自己的事業,楊繼農就沒再賣畫賺錢,而是更加認真地鉆研畫技,隨心創作,常常遍訪名山,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體會國畫中所需要的意境。
義賣畫作,只為幫助陌生人
2006年,楊繼農老師退休,但退休后生活似乎比以往更加忙碌,他經常往返于鯉城區幾所小學教授國畫,除了要備課,還要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做出調整,但他絲毫不覺得累。聽著畫室里,孩子們此起彼伏地叫著“楊老師”,他總是笑臉盈盈,“孩子們能喜歡國畫我就非常高興!”
笑臉盈盈的他更有著一顆善心,“以前賣畫賺錢是為了養家,現在生活過得去了,我也希望能幫助有需要的人。”2014年,在朋友的建議下,他嘗試開辦個人國畫義賣作品展,將六十多件作品賣出,籌集到的3萬多元善款都捐給惠安縣一名病困男孩,“雖然我不認識他,但是能幫助到他我非常高興。”
今年9月10日,楊繼農攜7名學生舉辦師生國畫義賣作品展,這些學生不少是從小便跟隨他學習畫畫的,有的已經在上大學了。“此次義賣,不少學生的作品被購買走,義賣所得善款將用于幫助特教學校的學生。”楊繼農是看著這些孩子長大的,他也希望孩子們能熱衷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幫助身邊的人。
桌案前,那位手持毛筆的老者依舊認真,或是寥寥數筆、或是色彩紛繁,用心繪好每一幅畫,賦予每幅畫靈魂。他希望自己能教更多人國畫,能用國畫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