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威遠樓在古城區核心地段,是唐宋年間泉州州署古地,是古城城標,見證著古赤桐港“漲海潮聲萬國商”的鼎盛。現在的威遠樓前廣場,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威遠樓原址,重建威遠樓時考慮北門街至中山路南北通道等原因退后百米重建“威遠樓”。
為了恢復威遠樓前廣場原有的歷史風貌并建設成為一個小型市民廣場,市古城辦委托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泉州市威遠樓前廣場的方案設計工作,經多輪討論,并正式向各相關單位征求意見,已完成概念方案并經市規劃局評審通過,正式移交業主單位市公共事業局開展后續工作。
概念方案的最終目標,是對威遠樓前廣場進行空間劃分,實現人慢行、車行的有效分離,并且對遺址區域有所表達。
這一處廣場,未來將可供市民群眾和游客在古城,有一處街市休閑空間場地,夜間可供市民群眾表演傳統民俗、講古、南音、清唱、小舞臺場地,填補中山路全國文化歷史街區沒有群眾文化街市場所的空白。
【現狀】
人車混雜 廣場功能較弱
威遠樓前廣場與泉州二院前廣場連接在一起,與機動車道相連,人、車均在此區域通行,時常堵車,行人、行車均無法得到安全保障。廣場很長一段時間是公交車的始末站,2017年7月1日正式搬遷,騰空后的威遠樓前廣場位置,今年元旦,由威遠樓管理方暫時利用簡易花圃圍擋,將空間劃分開。
前威遠樓遺址現處于道路中央,沒有明顯的標識,人們很難獲取這里的歷史信息。
前廣場內的幾株大樹,均砌筑為樹池,樹池也已破損,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區域內車輛通行,因此也沒了乘涼的氣氛。
【推薦方案】
體現遺址區域 細分各個功能區
在前威遠樓遺址區域內的塊石路面中,該概念方案推薦,將塊石與塊石的縫隙換填為紅瀝青混凝土,每隔兩米設置一道紅瀝青混凝土。同時結合夜景地燈,在紅色瀝清線條上,每隔2米設置一個地燈,將遺址體現出來。
該概念方案推薦,威遠樓前廣場內側設置地燈,外圍采用紅磚與卵石漸變段鋪設,將廣場區域空間劃分開來。左側原停車場區域通過圍合,形成相對封閉的小空間,人們可以在此下棋、交談,內側采用舊條石做成石碑,在石頭上刻入周邊相關文化內涵。
廣場前的樹池采用條石圍合,上層鋪設防腐木做成坐凳,供市民游客休憩。廣場西側,緊鄰地下停車場的位置將設置小黃人、小紅停車點。道路兩邊均有自行車道,設置即停即走臨時停車位
威遠樓北側綠地,處于威遠樓的后方,概念方案推薦此處作為小白停車點,周邊通過綠化圍合,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記者 劉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