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孫女瑩瑩順利地在東門實小報上名了,學校好離家又近,她每天上學都很開心。”從永春來市區務工的徐阿婆說起這件事總是樂得合不攏嘴。瑩瑩正是鯉城區教育惠民政策的受益者,是隨遷子女“有書讀”“樂讀書”“讀好書”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圍繞“打造顯特色有內涵的全省首批教育強區”,鯉城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把創建教育強區作為推動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和首要任務,科學確定教育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優質教育。
01、加大教育經費投入 著重向江南新區傾斜
鯉城區教育經費嚴格落實“三個增長”法定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上爭外引、社會支持的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全區教育事業投入占民生領域投入比重近一半;積極推動爭取上級發展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辦學助教,多渠道籌措教育發展資金,2015-2017年共爭取上級教育發展資金8935萬元,社會各方捐資5800萬元,各級各類學校自籌資金3024萬元。全區教育經費安排重點向江南新區傾斜。近兩年來,江南新區新增校舍建筑面積2.57萬平方米,擴大校園面積1.44萬平方米。2017年新增學位5500個。
02、空余編制向教育傾斜 多元培訓提升教師素養
2015-2017年期間,鯉城區每年空余編制均向教育傾斜,用于新教師招考,共補充小學幼兒園新教師148名,有效緩解教師緊缺的壓力;重視頂崗教師待遇,將每人每月工資從2200元提升到3000元,并按勞務派遣的方式為頂崗合同教師辦理五險;通過小片區內教師校際交流、崗位競聘交流、青年教師跟班交流、骨干教師協作交流、管理骨干掛職交流、指導服務支教交流等六種形式,優化配置教師資源;大力實施校長、教師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共有市級以上中小學名教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118人,共有108名教師近年來在部級、省、市優課、微課比賽中獲獎,獲獎人數位居全市第一。
03、踐行教育惠民 外來工子女就學“零拒絕”
在保障轄區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鯉城區統籌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問題,實現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鯉城就學“零拒絕”,并與本地學生享有同等的義務教育政策。
除了構建和諧班級,鯉城區還通過具有閩南特色的校本課程讓隨遷子女認識泉州,通過舉辦外來工子女夏令營等讓隨遷子女感受鯉城人民的關愛,深度推進融合教育工作,讓他們“樂讀書”;通過政府補助、完善助學貸款政策以及擴大助學金、獎學金規模和覆蓋面等辦法,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或輟學,如實施江南新區義務教育學校免課本及作業本費政策等,讓隨遷子女“讀好書”。
04、組團式小片區管理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鯉城區在全市率先出臺《關于推行義務教育組團式小片區管理的實施方案》,在各組團和小片區內推行“師資互派、資源共享、統一教學、捆綁考核”管理模式。成立首批區級名師工作室,設立泉州七中名師工作室,由區財政每年劃撥50萬元作為活動經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交流平臺等舉措,學校辦學質量在相互促進中明顯提升,家長強烈的擇校愿望得到有效緩解。
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穩步提升。置換復辦泉州七中初中部,開智學校搬遷至新校區,將泉州市藝術小學并入百年老校鯉城區實驗小學,把朝暉小學并入百年老校通政中心小學等,有效擴大了優質學校辦學規模。此外,鯉城區積極嘗試“委托管理”,探索“一校多區”辦學模式,不斷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如新步小學委托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管理,鯉城區第三實驗小學委托通政中心小學管理等。
鯉城區打造“教育強區”成績單
2012年,通過全省首批“教育強區”省級試驗收;
201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進區”;
2013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部通過“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驗收;
2014年初,被教育部督導委員會授予“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
2016年初,成立鯉城區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化建設領導小組;
2017年通過“全國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
2017年通過“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標準化建設”省級評估;
市級以上中小學名教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118人;
開展教育科研課題319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43個;
在全市率先舉辦中小學生新年音樂會;
近三年,鯉城區學子獲得省級藝術類比賽榮譽184人次,獲得省級體育類比賽榮譽82人次;
近三年,泉州七中共有90人獲得學科奧賽省一等獎,其中4人進入國家集訓隊,8人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學科奧賽省一等獎人數位居全省前列。
(來源:泉州晚報 鯉城區教育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