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11月19日訊 從泉州鯉城西郊社區(qū),到南安豐州胡厝村,地圖上的直線距離是6.5公里。如果忽略掉中間隔著的陡峭大山,和日漸趨老的年齡,這6.5公里,原本不是難事。
母親扶著欄桿目送女兒,胡秀蘭不斷揮手叮囑她回去
6.5公里直線的兩端,77歲的胡秀蘭,和96歲的母親王琴菜,隔山相守。上周三,胡秀蘭徒步翻山去看望母親,卻在半山腰迷路了,在好心村民的幫助下,北峰派出所民警將她送回了娘家(詳見《鯉城77歲阿婆繞山去看96歲娘 卻找不到回家的路》)。
共白頭的胡秀蘭母女,感動了許多讀者。昨天,我們和胡秀蘭一起,走一趟她回娘家的這條路。這一次,她沒有再迷路,開車40多分鐘,路程兜兜轉(zhuǎn)轉(zhuǎn)14多公里,她又一次,見到了心心念念的母親。
山上的人下山建房 大家都不要這些山了嗎?
說起上次見母親,胡秀蘭有些不好意思:被警車載去,村里都轟動了。不少厝邊看到報紙,才知道她迷路了:“秀蘭姐你上報紙,成名人咯!”“老母親還好吧?可別再自己回娘家啦!”
出門前,胡秀蘭翻出了一個袋子,裝上紅棗和水果,給母親帶去,“她那啥也不缺,但這是我的心意”。上次回來,母親也硬塞給她一包吃的,雖然自己吃不動,但還是接了過來,她說,那是媽媽的心意。
開車前往胡厝村,路兩旁新建的公路讓胡秀蘭發(fā)蒙,總擔心走錯路。直到車子開上山,眼前的風景才熟悉起來:“對了對了,山上13個村莊,胡厝村在最里面。”
山路曲折,胡秀蘭卻了如指掌。以前每天除了做農(nóng)活外,還要撿柴火下山到豐州賣,買了肥料再上山。這條路是母親領(lǐng)著她和姐姐下山賣菜時走過的。如今,她和幾個弟弟都下了山,就剩母親和小弟還在山上。
從前下山的近路,如今已經(jīng)不通了。山上的人下山建房,回娘家的山路被一棟棟房子和路橋阻隔,胡秀蘭一遍遍念叨著:“現(xiàn)在大家都不要這些山了……”
聽說母親最近頭皮比較癢,胡秀蘭不時用手指幫母親梳頭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娘家到了 不是讓你別過來了嗎?
車子停在鋪滿稻谷的石頭厝前,胡秀蘭往前一指:娘家到了。
96歲的母親在躺椅上養(yǎng)神,弟弟外出做事,就她一個人在家。
“媽,我來了。”聽到這聲媽,老人立馬起身,確認眼前的人正是女兒:“不是讓你別過來了嗎?”雖然這么說,她還是趕緊拉著女兒到客廳坐下,顫顫巍巍地給倒了一杯茶。
每年才見幾次面的女兒,回來后總能說說體己話,年初來的那次,只住了一天,那會兒還帶了一只小狗回來,說是過年賊盜多,可以幫著看家。上周回來,本想讓女兒和她一起睡,可是自己淺眠,夜里常睡不著,翻了幾次身就把女兒吵醒,擔心影響女兒,還把她“趕到”隔壁房間。離開時,她跟女兒說,這么遠的路,別特意來了。
可是前兩天聽村里人在問,才知道女兒為了來看她,在大山里迷了路。這可把她嚇壞了:女兒也77歲了,要是真的在山里出了事,那可怎么辦?
陽光古厝谷流金 母女聊著田間的收成
王阿婆的大女兒幾十年前去世后,胡秀蘭成了唯一的女兒。王阿婆說,年輕時靠種田、賣柴養(yǎng)活一家,那時重男輕女,家里的男孩讀書,女孩做工,秀蘭跟著她做農(nóng)活,從小就辛苦。后來嫁得這么遠,卻和她一樣,丈夫也先她走了,自己拉扯幾個孩子,日子也不寬裕。可女兒還是貼心的,每年都會回來看她。
“弟弟在割稻吧,亭子里曬的稻谷晚上能干嗎?”雖然才見沒幾天,母女倆依然有說不完的話。明媚的陽光下,兩個老人,在古厝里聊著田里的收成。又聽母親說起這幾天頭癢得難受,胡秀蘭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指輕輕地給母親梳了梳頭,叮囑她買些藥來涂。
胡秀蘭沒有留下來吃午飯。臨走時,母親沒有再讓她不要再來了,只是一邊叮囑著“路上慢些”,一邊顫顫巍巍地送到院子里。
“回去吧,我走了。”胡秀蘭揮了揮手讓母親進屋。她說,自己嫁出去了,前幾天剛來住過,也不好常來。下次要見母親,讓孩子們帶她來就是了。
□記者手記
送你遠行 等你歸來
采訪結(jié)束,胡秀蘭要離開時,96歲的老母親把送她到了院子外,靠在欄桿上看著她走遠。
這個畫面,讓我想起龍應臺《目送》里的那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也許當年胡秀蘭隨丈夫遠嫁、每年回娘家要離開時,母親都是這樣久久地目送。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本能地無法割舍。但這個故事讓我感動的是,胡秀蘭作為女兒,對母親的愛的回報。雖然走遠了,還是會回來,一次又一次,隔著高山,隔著遠路。
雖然胡秀蘭每年只回娘家一兩次,但母女兩人依舊親密。兩位老人都衣食不缺,每次總會給對方帶點小菜和點心,這是一份心意?;厝?,也是一份心意。這份心意,能彌補時間和距離。
不管是一碗熱湯能端到的距離,還是隔了盤山小路的九曲十八彎,只要想回去了,距離就不是問題。
我想,胡秀蘭是幸運的,她有一位能一起共白頭的母親,她沒有辜負這份幸運,而是用腳步守護這份親情,縮短時間的距離。
不管多大,兒女都是父母的牽掛。當父母在一次次地目送時,他們也一定希望,下一次再等待,是看著遠行的孩子越行越近,一路歸來。(海都記者 彭思思 夏鵬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