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旅游景點推薦,這是一座擁有14處國家級、40處省級、數百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城,一個令理學家朱熹感嘆“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的宗教圣地,一座能欣賞到南音、梨園戲、木偶戲和高甲戲等古老神奇劇種的文化城邦……這就是千年古城泉州。漫步其間,眼前全都是前朝舊影,既古樸清雅又精致婉約,既內斂深沉又舒展奔放。
一千三百年前,在如今叫西街的地方,一棵小小的桑樹顯得那么脆弱,仿佛一陣大風就可以將它連根拔起。但這棵桑樹活下來了,活得比這個城市里的哪一棵樹都老,甚至比哪一座建筑物都老。見過它年輕模樣的也只有它身邊的這個寺廟了。
開元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蓮花寺,后改名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今名。開元寺南北長260米,東西寬300米,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現存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時期有寺院120所,僧侶達千人。有逾1300年歷史,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開元寺的神話色彩也依附于桑樹之上。據載,黃守恭為官泉州(另說,黃守恭家中種桑養蠶,為泉州最早的桑蠶業開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莊。有僧名匡護禪師,向黃守恭求地建寺,黃不給。匡護禪師遂朝來暮往,殷勤日久。黃守恭對匡護禪師說:“若欲吾地,待吾后園桑樹開蓮花。吾將舍地給你。”匡護禪師歡喜而去。第二天,匡護禪師又來,對黃守恭說,你后園的桑樹開了蓮花,請去欣賞。黃見花,頗不安,欲拂前言。僧飄然而去,并無蹤跡。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樹三年開花不絕。公(按:黃守恭)嘆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貼各街尋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發,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幾許?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許之。僧以袈裟拋至半天,三百六十莊地盡行遮蔭,黃守恭獻地造寺。
如今寺之西側有株枝桿龍蟠的老桑樹,即是昔日所留。因此開元寺又有“桑蓮法界”的雅稱,如今開元寺大殿上“桑蓮法界”四個大字依然銘刻著這一段神奇的歷史傳說。離桑樹不遠就是甘露戒臺,其層層疊疊的方形結構正好營造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氛圍,這種戒壇在全國已寥若晨星了。戒臺前兩棵碩大的菩提樹開得無比繁茂。
寺里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面寬9間,進深6間,有大石柱86根,有“百柱殿”之美稱,更是堪稱一絕,而橫梁斗拱雕飾的24尊飛天樂伎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在眾多佛寺的大雄寶殿中,泉州開元寺堪稱首屈一指。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這“百柱”既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和蟠龍柱等,也有元代印度教寺的十六角形輝綠巖石柱。相傳建殿之日,有紫云飄繞蓋地,故又稱“紫云大殿”。
大雄寶殿在寺中,東西塔分立兩側,兩塔均建于南宋,與杭州的六和塔、開封的鐵塔齊名,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大的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東塔名“鎮國塔”,通高48.24米;西塔名“仁壽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
兩塔塔座均為須彌座形,塔每層開四門設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平座扶欄,游人可環塔遠眺近矚。塔頂有剎,剎尖高托澳金銅葫蘆,映日閃閃發光。八條鐵鏈從塔剎上盤斜系于八個角脊,每個角脊下還懸掛小銅鐘,全塔共四十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每層修有樓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計八十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塔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傳圖,故事多取材于佛經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然后用繪畫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更顯得生動、精致、珍貴。東西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筑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筑瑰寶,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志和象征。有趣的是,在西塔的浮雕中,居然有孫悟空的造型,這比吳承恩的《西游記》要早上幾百年呢。
一進寺中,從簡單環保的門票到寺中隨處可見提示標語:心有虔誠,一香即可,都看可以看到佛家情懷,這里是心中的佛門圣地。香是免費的,但每個人都自覺得只拿一炷。磕頭可以,跪拜也行,但你不要在那長跪不起,磕個沒完,耽誤別人。開元寺的氣質,讓佛的心一下子大到吸滿了水潤,浸得人簡單干凈。
“佛國名傳久,桑蓮獨擅聲”,泉州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筑、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正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十方游客前來禮朝膜拜,旅游觀光。
推薦閱讀:泉州天后宮——溫陵天后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