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30日訊 因為一副熱心腸,大家喊了他30年的“老張”。
他叫張志育,是泉州惠安崇武鎮大岞村一個普通的漁民。
那些年,他住在山腳下,部隊在山上。山上沒水,他幫新兵載水上去;山上需要米和煤,他用拖拉機到縣城里運,一來一往要耗去半天時間。
而他,還有一家老小,靠他打魚打石過活。這個在山海間長大的漁民,沒讀過多少書,說不清自己為什么這么做,只是憨厚地笑道,“我力所能及的事,不幫心里難受”。
如今,山上修好了水泥路,物資運送方便了,53歲的張志育,又變身“傳達室大叔”,幫官兵們收郵件快遞。
老張現在是官兵們的“傳達室大叔”
他幫新兵載水上山,一幫就是30年
老張的家,是一座石頭建的平房,院子里堆積著各種雜物??蛷d里掛著七八面錦旗,寫著“軍民魚水情”、“勤勞致富,擁軍情深”等,落款有“東山駐軍”、“人民解放軍”。最新的一面錦旗是2004年的。錦旗外罩著透明塑料外罩,都已發黃。
老張說,這些錦旗都是部隊給的榮譽。后來,他覺得“做一面錦旗好像也要花錢,我做事,又不是為了這一面旗”,就叫部隊不要給了。
老張說的“事”,可以追溯到1984年了。那年,老張22歲,已結婚生子。自己做包工頭,雇了些工人打石頭,偶爾也會出海打魚。老張還記得,那是夏天的一個上午,他在房前打石,四五個新兵用扁擔挑著水桶,往上山去。那些新兵年紀看起來比老張小幾歲,沒什么力氣,走幾步就放下擔子來歇口氣。“那時候山上沒水,新兵都要到山下縣城去挑水。”
老張沒多想,放下手里的活,開上自己的拖拉機,幫新兵將水載到山上去。那時他也沒想到,這搬運工一做,就是30年。
不止幫忙,老張還想著,怎么把這忙幫好。新兵每兩三天,就要下山挑水。起初,老張把新兵的水桶放在車上,可經過顛簸的泥土山路,到了山上,水已經灑出大半。老張想了個法子,掏了5塊錢,買來不吸水的油紙布,鋪在拖拉機車斗上,再將水倒進車斗里,這樣一來,省事又不浪費水。
有時看新兵調皮,老張也會勸說兩句,讓他們好好遵守規矩,好好訓練。一來二往,新兵們都喊這位只大他們沒幾歲的哥哥“老張”。“可能因為我12歲就出海打魚,皮膚黑點、糙點吧。”
“他就像鄰居,又像傳達室的貼心大叔”
除了水外,山上每個月還需要運一次煤炭和一次米。這個任務,老張也義務攬了下來。到崇武縣城運物資,來回就要大半天,老張沒法監工,雇來打石的小弟常偷懶,妻子漸漸有了怨言:“吃自己的飯,幫別人做事!”
老張聽了,總跟她好言說道:“一個月就幾次,山下也沒幾戶人家,又不是多大的事,我們能幫的不幫,看著他們不方便,你心里會好受嗎?”
“嫁雞隨雞,日子久了,他要是沒去幫運東西,我還覺得不習慣了呢!”老張的妻子說。
這幾年,山上修了水泥路,物資運送方便了,老張來回奔波的次數也少了,不過他又有了新的“身份”。
在與海都記者聊天期間,有個新兵來找老張,從客廳取了一疊報紙。老張說,現在部隊有啥快遞郵件,都寄到他家里,他們再來取。
在部隊已一年半的徐指導員告訴海都記者,雖然現在不需要老張運送物資了,但老張還時常拿些自己捕的魚,給部隊官兵們品嘗,部隊有閑置的物品也會送給老張。“他就像我們的鄰居,又像傳達室的貼心大叔。”而在大岞村工作快30年的村委張先生也說,老張“為人老實勤奮,家境沒有多富裕,但很熱心”。
這些年,老張送走了一批批老兵,又迎來一批批新兵。他有時會收到以前那些小兵寄來的信件,知道他識字不多,信里多是問老張的近況,并附上他們家鄉的線路圖,讓老張有空去玩。“很感恩他們還記得我,但我都沒去過,家里忙,抽不開身。”
在老張家客廳墻上,還貼著幾張小兵退伍時和他的留影。“他姓溫,來自江西,走時哭慘了,拉著我們夫妻倆照相呢!”老張妻子說。(海都記者 陳瑩鈺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