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本報報道了惠安溪濱公園溪面上出現大量死魚。昨日,記者獲悉,溪面的死魚已清理完畢,死因是高溫缺氧。
記者從惠安縣公用事業局獲悉,溪濱公園內的死魚已經清理完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上周五,由于持續高溫,溪水內的負氧離子含量增多,工作人員開閘準備將溪水換掉。“魚大量死亡是因為缺氧。”黃先生說,他們已經將溪水排掉,再從惠西污水處理廠將處理達到一級A標準的回用水引入溪濱公園,作為景觀水體的補充水,也可用于綠化灌溉、洗路、消防等。
近期,一些溪水和湖泊或多或少也出現死魚現象,這是為何?市海洋與漁業局水技站的工作人員表示,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9月,都會出現死魚現象。魚類生活在水中,要有充足的氧氣,氧氣的來源主要依靠空氣溶氧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如果持續高溫,氣壓低,水底就會缺氧。當高溫天氣遇大風、降雨等劇變天氣,底層含氧低的水和有機質被帶到水面,會減少表層含氧量。
同時,有機質的分解,既消耗氧,還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氫和氨氣等有害物質,會影響魚類的生長。如果連續陰雨天,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能力減弱,水中耗氧得不到應有的補充,也會造成水體缺氧。
據了解,養殖過程中,放養密度過大的水域將很快達到池塘的魚載量極限,也會導致魚類缺氧。
那么,應該如何做好預防?專家提醒,高溫天氣時,應密切注意魚類的生長,若出現魚類缺氧情況,要開啟增氧機。天氣晴轉陰時,要適時開增氧機、充水或撒增氧劑等。陰雨天里,水中溶氧降低,應少施肥或不施肥并控制攝食量。
控制水體肥度,特別注意水色變化,施肥要少量多次而且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保證浮游生物的生長期不致老化,防止池水變得既混又濁。要及早預防,經常向池塘加注新水。同時,要控制魚類的放養密度。(記者 黃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