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回家了!”昨日下午兩點半,在南安石井碼頭,闊別家鄉66載的惠安石匠陳炳源的骨灰,在家人的護送下,終于從金門回到了故鄉泉州。
家人帶著陳炳源的骨灰(小推車包內)回到泉州 (林勁峰 攝)
1949年,陳炳源等近百名泉州惠安石匠陸續到金門打工謀生,當時他們都以為,趕完工期很快就能回家。然而,無情的戰火讓他們滯留金門,從此與家人斷了聯系。幾十年間,他們中的一些人飲恨離世,墳塋散落荒草間;活下來的,有的在當地娶妻生子,有的孤老終生,但無論如何,家鄉泉州都是他們魂牽夢縈之所在。
同樣,家鄉親人一刻也沒有忘記他們。在惠安老家,陳炳源的兒子劉瓦火幾十年來,四處托人打探父親的消息。2011年,他聯系上了金門愛心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許金龍經過多方走訪,終于找到了陳炳源當年石工隊的多位隊友,了解到陳炳源已去世。
當年11月,劉瓦火祖孫三代來到金門,順利找到了陳炳源的墳墓。此后幾年的清明節,劉瓦火及家人都會從南安石井碼頭,通過泉金航線來到金門,為父親掃墓。
今年,古稀之年的劉瓦火和家人決定,要把父親陳炳源的骨灰迎回惠安崇武老家,讓他魂歸故里。5月24日,劉瓦火的妻子張氏及3個兒子一起,從泉州出發來到金門,辦理骨灰移送的相關手續。
昨日上午5點,劉瓦火的家人早早來到陳炳源的墳前,進行了簡單的祭拜。8點半左右,他們開始動工挖墳。原本陰雨綿綿的天空,變得陽光普照。
當天下午兩點半,在當地臺胞的幫助和陪同下,劉瓦火的家人一路小心翼翼地將陳炳源的骨灰護送回泉州。此時,因身體欠佳未能同行的劉瓦火,也正在家中焦急地等待著親人的歸來。
“曾經因為海峽阻隔,多少家庭被迫生死離別。如今,兩岸越走越近、越走越親,陳炳源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魂歸故里!”許金龍激動地說。(記者 許文龍 謝宜萱)
近百石匠留金門 六十余載尋親夢
昨日,惠安石匠陳炳源的家人,終于從金門將他的遺骨迎回了惠安崇武的老家,時隔66年后魂歸故里。1949年,近百名惠安石匠告別親人,跨海到金門打石。后因歷史原因,滯留金門,與親人隔海相望。陳炳源就是石匠之一。
后來,他因病離世,同鄉將其葬在了金門的新山義冢。幾十年來,他在惠安的妻兒一直在苦苦尋找。
2011年11月18日,本報曾派記者隨同劉瓦火祖孫三代登上金門島尋找其父親陳炳源的墳塋。11月26日,本報用兩個版的篇幅,專題介紹了陳炳源等近百名惠安石匠在金門的經歷、故事,以及兩岸親人為團圓而作出的不懈努力;通過惠安石匠60年輾轉回鄉路,表達了兩岸人民期待越走越近、不要再有分離的共同愿望。
歷史原因 近百惠安石匠滯留金門
1949年,陳炳源等惠安石匠陸續到金門,大家都以為做完工,很快就可以回家,然而事與愿違,他們卻滯留了幾十年。
在金門的惠安石匠,互幫互助,抱團取暖。有的鄉親在思親思鄉之苦的煎熬下病倒了,大家一起照顧;有的飲恨離世,鄉親們幫忙打墓碑,將他安葬。陳炳源去世前,一直是同鄉駱建發、張云龍等人照顧,墓碑是張法金幫忙打的。不久,張法金也去世了,是同鄉李水源幫忙埋的。活下來的,有的在當地娶妻生子,有的孤老終生。
分別60載 后人踏上漫漫尋親路
1987年年底,臺灣當局開放臺灣民眾回祖國大陸探親,少數仍健在的惠安石匠有幸回到家鄉。雖然只有短短的距離,卻要走很久、繞很遠。陳炳源在惠安的兒子劉瓦火四處向好不容易回來的鄉親打探父親的消息,卻無人知曉。
2001年,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可以直接往來,劉瓦火激動地跑去申請赴金門尋親,但由于諸多條件限制,無法成行,只能繼續等待。這一等又是10年。2011年7月底,獲悉臺灣開放福建居民到金馬祖個人游,他第一時間就聯系上泉州市金門同胞聯誼會。這個等待了60多年的尋親夢,終于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當年11月18日,72歲的劉瓦火來到金門。金門的上空寒雨霏霏,他在當年石匠的帶領下,荒野地里找到了父親的墳塋。
魂歸故里 兩岸共盼永遠和平
“阿爸,兒子帶著兒孫來看您了!”撫摸著父親陳炳源的墓碑,劉瓦火眼含熱淚,久久凝視。分離六十余載杳無音訊,再見時墓碑上已長滿歲月的苔蘚。此后的每年清明節,劉瓦火都會帶著家人一起,從南安石井碼頭通過泉金航線,到金門掃墓。今年,家人們決定,將陳炳源的骨灰迎回惠安崇武老家,讓他魂歸故里。
比陳炳源早一步踏上回家路的,是同為石匠的鄭贊成。2011年農歷八月初六,他的骨灰被送回老家惠安東嶺三村下村。闊別了家鄉整整62年后,在金門泉州兩地親友多年的努力下,鄭贊成成為客死金門的惠安石匠中第一個魂歸故里的人。
“海峽不是一把無情刀,終會變成一座交流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上世紀90年代回祖國大陸時,由衷地表達了這樣的愿景。血濃于水,歷史告訴未來,唯愿不再有分離,無需再尋親。(記者 黃寶陽 許文龍 謝宜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