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5日訊 在惠安縣螺陽鎮東山村,“矮子炳水”的名聲,很響亮。
他叫林炳水,79歲,他的確很矮,不足1.4米的身高,永遠比別人矮一截。
只是,人生的高度從來都不是由先天決定的,更無法用身高來衡量——他自強、勤勞、肯干,他將讀書傳家的樸素想法堅持下來,將4個兒子培育成才:建筑類高級工程師、醫生、大學教授、高校工作人員,9個孫子輩,已有7個大學生,還不乏就讀人民大學這樣的名校。
兒女們說,他們有位偉大的父親,他們的父親比任何人都要高。
夫婦倆的身高都不到1.4米,但兒女們認為他們比誰都高
矮少年:“那時我小,總感覺低人好幾等”
在距離惠安錦水小學不到10分鐘路程的小村路里,一棟5層樓高的民房,便是林炳水老人的家。3年前,老人為了逢年過節全家能聚在一起,發動兒子在原有的石頭房上,翻建起這棟樓,四兄弟各居一層。
“快請進。”老人聞著聲音走到門口,一臉的微笑,短小的身板,看起來卻十分硬朗。
林炳水1936年出生,自幼失去母親,8歲時因戰亂與父親失去聯系,從此兄妹四散,姑姑則成了他的養母。
嘲諷,伴隨著林炳水的童年,“矮子炳水”的綽號,更陪伴他至今。
14歲時,林炳水身高才1米多一點,即便是成年后,也不到1.4米,永遠比別人矮一截,“那時我小,心里很不是滋味,總感覺低人好幾等”。
同齡的小伙伴,要么升學,要么傳承家族手藝當學徒,身高和體質都明顯不如人的他,更沒能力做什么苦工,只能放牛。
“你去挑水都不夠高。”養母丟給他的一句話,讓林炳水自卑的心更受打擊。
要么在打擊中沉淪,要么在打擊中成長,林炳水顯然是后者,他決定要學一門技術。
那時,恰好合作社招記工員,他便痛下決心學珠算,白天邊放牛邊背口訣,晚上挑著油燈跟堂叔學珠算,才掙得一份不費體力的活兒。
有活干,并不代表嘲笑的結束,“父親后來去工地里做粗工,有些工友故意將土裝得滿滿一擔,讓他挑不動。”女兒林碧燕回憶道。
好丈夫:“我們配合得很好,從來不吵架”
轉眼間,林炳水20歲了,卻還沒有對象,“這年齡在上世紀50年代,算很晚了”,因為又窮又矮,更沒人愿意幫忙介紹。
不過,上天從來都是公平的,同個生產隊里,有個小他3歲,跟他一樣窮,一樣身高的女人林盆,兩人很自然地走到一起,最終成婚。
沒有什么驚世愛情,有的則是穩穩的幸福,6年后,兩人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再之后,是第二個、第三個,一直到第六個。再后來,林炳水在外承包工地,林盆因患有肝炎,就在家養毛兔、豬和羊,賣錢貼補家用。“當時我們一里一外,配合得很好。”看著對面的妻子,林炳水會心一笑。
兩人的屋子,總是被收拾得井井有條。“做家務不用分男女,誰多做一點,也沒差。”林炳水又看了一眼對面的妻子,笑著說,“我們這一輩子,配合得很好,從來不吵架”。這時,一直沒怎么說話的林盆,突然開口,略帶羞澀地說,“我脾氣不好,容易生氣,而他總會讓著我”。
好父親:“不能等有錢了,才讓小孩讀書”
兒女們漸漸長大,林炳水便謀劃如何賺更多的錢,供養老小,他上山拉過石頭,奔波各地工地做粗工,后來出來承包工地,一切都是為了多掙點。
但是,作為一位父親,林炳水做的,卻遠遠不止這些。他記得,在三明承包工地那會,有次看著妻子背著兩歲的老六,還一邊涂油漆的背影,心里一陣酸楚,“沒文化只能干粗活”,林炳水心想,一定要讓兒女有文化,“不能等有錢了,才讓小孩讀書”。
林炳水是這樣想的,他也是這樣堅持下來,只要是與學習有關的書籍,他都會替兒女保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他會親自指導孩子們的學業,每份考卷,他簽名時,都得重新再審過一遍,“錯誤的地方,要指出來,再告訴他解決的方法,不能隨便簽個名了事”。雖然常年在外地工作,但是兒子們每一次重要考試,他都不會落下,考試前一個月,他都會請假在家,陪著孩子。即使是現在,他也堅持每天學習,讀書、看海都報時,遇到有益的東西,都會保存下來,再逐一打電話與兒孫分享,將知識傳遞給家人。
在家里最困難的時候,林炳水也不愿讓孩子放棄學業。老四本科剛畢業那年,正是家里最窮的時候,“老五剛得白血病走了,家里能賣的都賣光了,還欠下了24000元的債務”,上世紀90年代,兩萬多元,對于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來說,簡直是一筆巨款。
賺錢還債,成了這個家最迫切的事情。老四也急于去找工作,減輕家里的負擔,但一說出口,就遭到林炳水的反對。“6個兒女中,老四讀書是最好的。”林炳水始終認為,困難可以慢慢克服,但時間不等人,錯過了讀書的年紀,就一輩子錯過了。
最終,老四也不負所望,考上研究生,“當時可是村里的第一個研究生”,再后來不斷進修,從博士到博士后,長期從事數學方面的研究。
兒孫們:“他總能把一切照顧得那么周到”
讀書傳家的樸素想法,在這個家庭傳承下去,孫兒輩們9人有7個大學生,不乏就讀中國人大和西安交大這樣的名校。老人的教育方法,影響了兩代人。
“要舍得花時間,從生活到學習,耐心細心去引導。”聽上去簡單平凡的一句話,操作起來卻沒那么容易。從孩子年幼起,林炳水便注重對孩子的引導,幫助孩子發現不同的東西,“沒碰過的東西,都去嘗試,哪怕是去泥地里玩土,只要沒體驗過,都有新的東西可以學。”他認為,成長中的孩子,每一種行為都有其道理,大人要學會去觀察分析并適應它,“孩子不聽話,跟你過不去的時候,要耐心引導,不能硬著來”。
“他總能把一切照顧得那么周到。”正因為此,在二兒子林育川眼里,父親是個兼顧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完美榜樣。4年前,林育川的女兒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時,年過七旬的林炳水還親自送她到北京去上學,“宿舍里有沒有缺什么,東西擺放安不安全,我都得看看,再提醒一下”。
林炳水的一言一行,對兒孫們影響很深。在教育女兒時,林育川也像父親那樣,用耐心的引導代替責罵,不管學習還是生活,都盡量多花時間陪伴。干女兒林茵茵說,自己也常向父親討教育兒經,但怎么也學不會,“生氣起來的時候,就忍不住會責罵小孩”。
林炳水仍然保持著一個習慣:每逢孫子孫女大考前,他都會跑到學校去,給他們加油打氣,也因此得到所有孫兒的喜愛和尊重。林碧燕說,“兒子女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爺爺家,陪他說話聊天”。
漸漸地,這個家形成一個習慣:事無巨細,都要聽聽林炳水的意見,“每個與學業有關的決定,都要向父親討教意見,挑學校,選專業等等”。
有一回,在福州讀初三的孫子,為選擇哪所高中而拿不定主意時,便征求爺爺的意見。林炳水得知后,親自跑去福州,實地走訪兩所中學,最終選擇離鬧市較遠的中學,他認為,在教學水平相當的情況下,“讀書就得挑個清凈的地方”。
如今,錦水小學的老師,在教育學生時,總要提起林炳水,提起他家的小孩,當作學習榜樣。很多人現在都夸他,林炳水置之一笑,緩緩地說,“做人應該要謙虛”。(海都見習記者 李斐斐 海都記者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