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廟建筑群風格獨特,祠堂和祖厝(烏門除外)都是打偏大門,留有不少先賢遺物;祖訓代傳,家風嚴謹,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如清官“伯樂”黃學元、一代名畫師黃彥標等;臺灣血脈分支至今下落未明,沈厝族人盼其能早日返鄉歸宗。
明洪武年間,黃氏在惠安沈厝開基,傳衍至今已600余年,其間人文蔚起,家聲赫赫。沈厝黃氏家廟包括祠堂和文輝舊厝、東厝、大厝、烏門古大厝等五幢古厝,整個建筑群坐東向西,皆為三進五開間,漢式大脊、燕尾雙展,大多保留閩南出磚入石的古建筑風格。沈厝黃氏擁有“一門三進士、二代同中舉”等榮耀歷史,歷代以來這里名人薈萃,他們的故事還在世間流傳……
沈厝黃氏家廟建筑群擁有厚重歷史價值
獨特的家廟建筑群
古代,一姓獨居的村落或街巷,常會以這一姓氏來作為村名或巷名,比如郭厝、吳宅、高厝、牛家村、蔣厝等。但在惠安螺城,卻有一處黃氏聚居的地方,偏偏取了個名字叫“沈厝”,而且自古以來,沈厝附近方圓20里從沒有沈姓人士到此落戶定居過。沈厝一名的來歷,迄今令人費解。有說是,曾有沈姓人家在此相過風水,卻因故未能落戶,僅留此名;也有說是,根據當地的地理形勢,將山水環境借助書法融入字體當中……凡此種種,難成定論。不過,黃氏于明洪武年間在沈厝開基,傳衍至今已600余年,其間人文蔚起,家聲赫赫,在明清兩朝擁有“一門三進士、二代同中舉”、“四五世連登甲榜,十三傳不作白丁”的榮耀歷史,卻是不爭之事實。
據《黃氏沈厝族譜》記載,螺陽沈厝古稱“一都牛場”,明洪武年間,黃氏先祖黃崇茂從安溪上科名來到惠安,游畜放牧至此,見這里土地肥沃,山水有情,崖石似蓮開,遂停下腳步,在此開基衍派。崇茂公后第四世孟春公生有三子——文琨、文珍、文瑜,分三房;長房文琨公又生三子——黃河、黃漢、黃江,再分三房。如今的沈厝黃氏家廟,包括祠堂和文輝舊厝、東厝、大厝、烏門古大厝等五幢古厝,分別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8年)和明萬歷三年(1575年),迄今已有400多年。整個沈厝黃氏家廟建筑群坐東向西,一字排開,皆為三進五開間,漢式大脊、燕尾雙展,大多保留閩南出磚入石的古建筑風格。祠堂和各祖厝(烏門除外)都是打偏大門,形成獨特建筑風格。據介紹,家廟前埕原有12副石制旗桿夾,一個將軍石馬槽,三個圓石壺。那將軍石馬槽,據黃氏族人介紹,是其族祖先黃道藩喂馬所用的。黃道藩是明萬歷戊午科武舉人,曾任蘇州守備,后因平寇有功,擢升天津游擊將軍,加銜總兵,誥贈驃騎將軍。再細觀前埕那些旗桿夾,個別上面還可找到清晰的翔龍圖紋,有的則似蘭花圖案,據說這些旗桿夾是黃氏先祖登科加爵時立的,有文武之分。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員黃真真贊道,這些不朽的旗桿夾正是沈厝黃氏人文昌盛的象征,應予妥善保管。
“一門三進士”指黃森、黃學元和黃彥標。
可歌可泣的 明朝“伯樂”
“沈厝黃氏在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其中之一是位有名的‘伯樂’——黃學元,他同時還是一位廉潔奉公的清官。”惠安縣政協文史委主任張國琳稱。
據介紹,黃學元幼時秉家學淵源,孜孜攻讀《尚書》,后又進一步鉆研《禮經》,深有心得。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黃學元中舉,步入仕途。初任廣東靈山縣知縣伊始,黃學元就發誓一生要如冰似蘗[niè],絕不貪贓枉法。所以在任上,他“苞蒖不入(一粒種子都不拿人家的,形容清廉),有珠還合浦之譽”,其清廉事跡見載于靈山縣志。不久,黃學元因政績突出,被提拔為南京禮部主客清吏司主事,后擢員外郎。他在參加舉人選拔時曾負責廣東省籍的錄取工作,擇人謹慎且獨具慧眼,向朝廷推薦錄取了四位初選落榜之人,其一是郭之奇,后官至提督學院;一位是黃奇遇,后來官至禮部尚書;另兩位是許國佐和梁應龍,后皆為聲名顯赫的忠臣。到崇禎壬午年(1642年),督學院郭之奇還建坊報答黃學元。坊上題詞“勛垂玉壘,望著蘭臺”,該坊建在惠安縣邑內南嶺橋龍津鋪。
后來,黃學元出任四川順慶府知府。在任期間,他革除陳規陋習,以循良著稱。只可惜,上任僅三個月就不幸去世。身后,家人在他的行囊中,竟找不到一件值錢的東西,以至于無錢為其買棺。四川按察使及巡撫了解此事后,特地向朝廷匯報。朝廷贊賞他的清正氣節,遂賜其檜板棺材,用于安葬。“即使今天,這位清官的故事讀來,依舊可歌可泣。”張國琳感慨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