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11日訊 一抔抔黃土撒下,一片片花瓣飄落,將5位逝者的骨灰盒漸漸掩埋……昨日上午,一場公益性花葬在惠安縣萬安陵園內舉行。這也是惠安縣首例花葬,來自黃塘鎮許田村郭氏家族的后人,用現代環保的方式,讓家族逝者長眠于紅花綠草中。
據悉,本次花葬的倡導者為郭氏后人郭奔流,上個月剛剛為父親郭大英舉行了樹葬儀式,其地點與這次花葬點僅數十米之隔,同族鄉親得以相守相望。
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家屬把骨灰盒放到墓坑里
惠安辦首例花葬
著一襲白西裝,撐一把黑雨傘,家屬在陵園工作人員的守護下,懷抱逝者骨灰壇,緩緩走進花葬場地。場地周圍,紫花絢爛,綠草鮮嫩。在萋萋芳草的花壇下,5位逝者,將在此長眠。
在圣潔悠揚的樂曲中,花葬儀式開始進行。5位逝者的骨灰壇被輕輕放入幾尺見方的黃土地,片片黃色菊花花瓣,帶著郭氏后人的深切思念,飄落進置有骨灰壇的花壇底部。伴隨著家屬一抔抔黃土撒下,將逝者骨灰慢慢掩埋……
入葬完成后,家屬獻花、默哀、鞠躬,墓地上不留墳頭、不燒紙錢、不放鞭炮。只有逝者的名字,被用金字齊刷刷印刻于集體紀念碑上。紀念碑旁側,一塊大石頭上鐫刻著泰戈爾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詮釋著后人對先輩最美的紀念和祈盼。
萬安陵園副總經理劉培忠介紹,此次花葬為惠安縣首例公益性花葬,意在倡導環保、生態的綠色殯葬形式。綠色殯葬有兩大主題,一是節儉辦喪事,二是生態葬式,用花葬、樹葬、草坪葬、壁葬等方式,讓骨灰重回自然。此次花葬上所采用的骨灰盒,是由可降解的材料制成,大約會在6個月后完全降解。5位逝者的骨灰,也將在骨灰盒降解后,與花壇上的花花草草,相融相生。
把一捧菊花撒到墓坑里
環保殯葬受推崇
此次花葬的倡導者,是旅美二十余載的惠安黃塘鎮許田村郭氏后人郭奔流。據悉,其父郭大英,生前原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黨總支書記,于上月與世長辭。在福州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郭大英老人,選擇在離世后魂歸故里,成為首位進行樹葬的惠安人。在操辦父親葬禮的同時,郭奔流了解到了萬安陵園內的花葬業務,決定為祖輩舉行一次集體花葬。
在郭奔流的記憶里,祖父母樂善好施,生前特別喜歡弄花蒔草,家里庭院總是郁郁蔥蔥的。他們辭世后,葬在農村老家的墓地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遷墓所帶來的不便,讓家人倍感頭疼,而每年掃墓,也常常找不到確切的地址,有時候一找就是幾個小時。
帶著對祖輩的追思,郭氏家族后人今年商量決定,采取花葬的形式,既幫祖輩實現生前愛花的夙愿,也是更為環保的殯葬方式。“希望可以借此引導更多市民,加入到綠色殯葬的行列中來。”
對此,泉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在出席花葬儀式時也表示,“十二五時期”國家殯葬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惠民、公益、綠色和人文。每年清明,各陵園會舉行各種形式的綠色殯葬,倡導市民轉變殯葬觀念。隨著殯葬改革的進行,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泉州市民,開始接受綠色殯葬的形式。
□相關鏈接
樹葬:以認養綠地的辦法,植一些樹木,將親人的骨灰撒在樹下。其特點在于地面沒有任何殯葬設施,以紀念樹或自然石為標記。
壁葬:將骨灰盒嵌在墻壁內的喪葬方式,在安葬死者的同時為后人留福,是一種先進的殯葬理念和行為。(海都記者 劉淑清 夏鵬程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