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數萬花崗巖砌成 屹立500年未毀
“建造‘石獲’,工程量很大。”陳秀良說,為了抵御風浪,這些石材取自海邊的花崗巖,常達百斤以上,有的甚至重達數噸,數量以萬計。
根據口口相傳的說法,族人用鐵錘或鐵鑿把石材略加修整,以杉木作杠桿,把石塊吊上“獲”頂,調整方向,使石材相互“咬角”固定;朝向大海一側拋一些大石塊,便于抵擋海浪;內墻則是垂直砌成,防止魚獲跳躍逃跑,也便于集魚;最后,在石材的間隙處以較小的石材填入并用鐵錘敲實。而此后,當牡蠣等介殼類生物在滬堤上附著時,也增加了石材間的吸著力,加強了“石獲”抵御風浪的能力。
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石獲”仍在使用。陳秀良回憶,當時每天在“石獲”能收成兩次,早晚各一次,一次最多可以收成14擔,最大的有上百斤的魚。“每年正月初五,族人還會對‘石獲’進行修繕。”
專家 天然捕撈方式 始于石器時代
陳金良說,“石獲”是遵循著潮汐的規律來守“獲”待“魚”的,它享受著自然的饋贈,卻不會有網魚那樣過度捕撈的危險;構筑“石獲”的石材是純天然的,沒有水泥等人工化學黏著劑的參與,不會對水質產生破壞;“石獲”建造在潮間帶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離岸堤,不但對于海濱起了保護作用,而且減緩了風浪對于陸地的侵襲。
據了解,世界上目前已發現600多座“石滬”,其中僅中國臺灣的澎湖島就有400多座。這種定置捕魚方式究竟起源于何處何時,尚無定論,但有證據表明,以“滬”捕魚的雛形可能從石器時代的某個階段就存在了。
據了解,澎湖石滬最早記載于公元1720年《臺灣縣志》中。陳金良說,這比起峰后“石獲”要遲200多年。
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員黃真真說,早年,澎湖很多民眾為泉漳一帶的后裔,祖輩們帶去同樣的生產方式。而在泉州發現比澎湖更早的“石獲”,也驗證了海峽兩岸的勞作、生產方式一脈相承。(記者 廖培煌 黃楓 通訊員 陳金良 實習生 彭堅林 雷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