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始祖帶來越王信仰
惠安后任村之所以在明代時會修建越王宮,后任越王宮董事會監事任奎章認為,這同當地的任氏有關。后任村全村人都姓任,而據后任村的《任氏祖譜》介紹,任姓起源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任村任氏燈號為“樂安衍派”,據稱,其族發源地是樂安郡(今山東省廣饒縣)?!度问献孀V》還載稱,后任村始祖公名喚任維雅,相傳是福州白塔下人。由于歷史原因,后任村的任氏與福州任氏失去聯系長達數十年。
近年,后任村村民組織人員專程前往福州馬尾區尋根,經多方證實,后任村始祖任維雅生于明嘉靖年間的公元1554年,系從福州馬尾區羅星塔下君竹村遷來,根據維字輩考證為君竹村任氏始祖任獻文公之十七世孫。“這座越王宮應該就是后任村始祖任維雅遷來惠安輞川定居后修建的。”后任村老人會會長潘金蘭說道。
據史學專家研究,在閩中、閩北地區,很早就出現了越王信仰,這與越王勾踐的后裔入閩,并在閩地建立閩越國息息相關。
前334年越國被楚國所滅,越之余部退至福建和浙江南部,部落傳至首領無諸(勾踐的十三世孫)時,正式被漢朝承認,稱王立國,即閩越國。現在的福州市城南,還有越王臺遺址;長樂、閩清等地,則有不少的越王山、越王廟、越王墓。既然任維雅來自福州馬尾區,那么他為惠安帶來越王信仰則順理成章了。
泉州師范學院泉州學研究所所長陳桂炳教授表示,在閩越國建立過程中,越族和原有地土著閩族人發生大融合,從而產生了“閩越族”。與土著閩族相比,越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較先進,所以在民族融合過程中,越族處于主導地位,他們帶來了大量的中原和吳越文化,當然也包括一些宗教信仰,越王信仰很可能就是在這時被帶入閩的。“閩越族也有一部分人通過海路或陸路遷徙至泉州、臺灣等地,所以如今在臺灣島上有一些地方流行越王信仰,也修建了越王宮。”
越王宮董事會副董事長任錫章表示,臺灣部分越王宮是從后任村分爐出去的,“后任村有任氏族人移民到了臺灣,他們也把后任越王宮的香火帶到了臺灣”。
期待揭開“兵侍”神秘面紗
若說這后任越王宮與其他廟宇有何不同,那就不得不說說那些立在主殿祭供桌上的奇特的五彩人偶祭品了。
在越王宮主殿正中央,有越王勾踐與娘娘的塑像。塑像前的祭供桌很長,上面擺著瓜果、鮮花等祭品,除此之外,還有左右各5個的彩色人偶。細觀這些人偶,有男有女,分左右站成兩排,是用木頭制成,身上披著長長的綢衣,頂上還戴著各不相同的頭冠。
木人偶被染成了紅、白、黑、紫、黃五種顏色,他們表情各異,擺出一副展袖欲舞的樣子。“這人偶祭禮被稱為‘兵侍’,是從古代傳到現在的,至于為什么要叫‘兵侍’,由于歷史久遠,又沒有任何記載,我們也說不清楚。”任奄水解釋道。不過也有后任村民認為,“兵侍”可能是從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祭禮方式。
翻閱史料,我們發現,在春秋戰國時代,貴族階層就喜歡用被稱之為“俑”的“人偶”殉葬。1953年至1954年,在湖南發掘的3座戰國楚墓中,發現了大量木俑。
1973年至1974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的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木俑,其中有歌俑、舞俑與樂俑。不過,目前仍無專家對越王宮這種“兵侍”祭禮進行解釋,而那些人偶是不是“舞俑”,也尚未可知。我們也期待能有一天揭開他們的神秘面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安溪鐵觀音春茶進入采制黃金期2025-04-29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