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在助學就在!惠安后田村民自發年年資助大學生
20名學子,可獲捐500元至2000元的現金資助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昨日上午,惠安縣螺陽鎮的后田村舉行了一個助學儀式,向20名今年剛考上大學的學子發放助學金。
這個儀式,連續舉行9年了,資助過村里209名學生,當中不乏考上清華、北大的高材生,還有9名碩士。
堅持
未來只要村在,
助學就在
“每年從這個村走出的大學生,比惠安一些鎮的還多。”
今年,后田村又有20名大學生,其中12名上了本科。村書記吳錦福告訴記者,助學9年以來,每年考上大學的人數都在增加。惠安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莊女士告訴記者,后田村重視教育的程度讓人稱奇,“每年從這個村走出的大學生,比惠安一些鎮的還多。”
村老人協會的一位成員對記者說,雖然每名學子受捐數額不大,但貴在鼓勵,是一種精神,而且,一些家境困難的學子,也確實得到了幫助。
莊友斌是個藝術考生,剛被江西東華理工大學錄取,他的母親告訴記者,自己和丈夫長期在外打工,“因為沒有文化,被人騙了錢,欠了債,連房子也沒了”,今年家里舉債建了新屋,但孩子1萬多元的學費讓人犯了難。后來,村黨委考慮到莊友斌的困難情況,將他的資助提到1500元。“雖然離湊齊學費還有距離,但至少有了個底”,莊友斌說。
吳錦福跟記者說,助學活動已經辦了9年,但在未來,只要“村在,助學就在”。
自發
捐款少則200,多則1000
對后田村的村民來說,每年高考后,就揣著錢,“交錢”給村黨委,已經成為一個習慣。
每年舉辦一次捐款助學的儀式,始于2003年,當時僅是一個簡單提議,沒想到得到村民的積極響應,一堅持,就堅持了9年。對后田村的村民來說,每年高考后,就揣著錢,“交錢”給村黨委,已經成為一個習慣。今年后田村高考狀元,吳燕芬的父親老吳說:“為了教育,我覺得捐款值得,今年我也捐了1000塊。”
據介紹,今年考上大學的20名學子,都能獲得500元至2000元的現金資助。吳錦福說,除了村民捐款,曾接受資助的大學生也總記得反哺,“這些大學生有些是剛剛參加工作的,拿出自己的工資和獎金;甚至有一些是還在校念書的,把自己的獎學金捐了出來”。
今年捐助的金額有3萬多元,少則200元,多則1000元,都是來自村里52名村民的自發捐款,其中20筆就來自曾被資助過的大學生。今年剛從福建師范大學畢業的劉曉芬,此次是作為往屆學生代表,她告訴記者,“因為9月份才開始工作,如果能早幾個月領到工資,今年我也要捐上一筆”,她說有3個姐姐都已大學畢業,都接受過村里的資助。
反哺
當年的大學生,不忘回村出力
“我們有一個設想,要讓后田小學成為惠安第一所擁有標準足球場的村級小學。”
儀式現場,記者注意到,一位中年男子悄悄拿出一疊現金,交給工作人員。了解后得知,這位49歲的吳先生,也曾是村里早年走出的一位大學生,畢業于哈爾濱工程大學。昨日上午回到后田村,他本打算與退休的原惠安縣組織部部長吳金貴老人,商討修繕后田小學事宜,剛巧遇上村里舉行助學儀式,他便將隨身攜帶的現金都捐給了學子。
至于捐了多少錢,吳先生不愿透露。而關于修繕后田小學事宜,吳先生也笑稱自己是打雜的,“許多老鄉們都八萬、十萬地捐款,我只是出一些力”,吳先生告訴記者,占地30畝的后田小學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完成主體建筑已經近10年了。
“我們這些在外打拼,略有所成的鄉親們,希望再用10年,把后田小學建成一所‘花園’式的小學。我們有一個設想,要讓后田小學成為惠安第一所擁有標準足球場的村級小學。”(本網記者 涂傳之 謝明飛 實習生 歐陽海舟 文/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