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 蔣曉彬 通訊員 羅琳)患者吳先生因“胸痛、胸悶”自行前往衛生院就診,到院后門診醫生立即啟動胸痛救治單元綠色通道,迅速完成心電圖檢查并上傳至縣域信息共享平臺,同時聯系縣醫院胸痛中心。患者在衛生院完成基礎診療后,被快速轉運到縣醫院。此類緊急場景正是泉州市惠安縣鄉鎮衛生院胸痛救治單元的常態縮影。
如今在惠安各個衛生院內,“胸痛救治單元”引導標識清晰醒目。從入口、大廳到搶救室,沿著指示標識,就能直達診療科室。配備的心電圖機、除顫儀、心電監護系統等設備,為急性胸痛患者的早期診斷與初步治療提供了堅實保障。“現在突發胸痛時,能在‘家門口’獲得專業診斷和科學救治,為我們爭取了黃金時間。”
胸痛救治單元是胸痛中心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的基礎環節,是實現縣域胸痛救治全域覆蓋的關鍵抓手。日前,惠安縣所有鄉鎮衛生院胸痛救治單元均通過中國胸痛中心總部驗收成功,構建起縣域全覆蓋的胸痛救治網絡,為基層群眾打造高效、暢通的“生命救治鏈”,打通了急性胸痛救治的“起跑第一公里”。
為提升基層救治能力,惠安縣醫院胸痛中心組建專家團隊,采取“一對一”包干制下沉各鄉鎮衛生院。通過“理論筑基-實戰賦能-長效提質”三階段策略系統推進:開展16場專題培訓,覆蓋800人次醫護人員,系統講授胸痛識別、心電圖判讀等核心技能;組織8場實戰演練,由骨干醫師現場指導優化分診、急救、轉運全流程;建立“線上+線下”雙軌質控體系,通過遠程會診和定期“回頭看”確保救治質量持續提升。
“胸痛救治單元建設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全縣一盤棋的協同作戰。”惠安縣醫院心內科主任表示,在推進胸痛救治單元建設過程中,惠安縣注重全縣協同,創新聯動機制。建立縣-鄉微信聯動群,一旦發現胸痛患者,基層醫護人員可“一鍵呼救”,縣醫院專家隨即提供實時指導。在設備資源共享方面,為鄉鎮衛生院配備心電圖機,實現縣域內心電數據實時傳輸與診斷,有效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性。此外,積極開展人文關懷活動,面向村民開展胸痛科普講座60場,發放宣傳手冊1000份,廣泛傳播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 的急救理念,增強群眾的健康意識與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標準化建設,惠安縣鄉鎮胸痛救治單元成效顯著。FMC-to-W(首次醫療接觸至血管開通)時間大幅縮短,從平均128.2分鐘降至96.9分鐘,最快紀錄達65分鐘;急性胸痛患者首診確診率顯著提升,誤診漏診率明顯下降;2024年成功救治STEMI患者202例,其中43例在鄉鎮衛生院接診后得到及時治療并安全轉運,真正實現了“黃金時間”救治的前移,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生命時機。
胸痛救治單元的全覆蓋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惠安縣將推進胸痛救治信息化平臺建設,通過實現患者數據實時共享與治療全程追蹤,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便捷性與高效性;同時,將胸痛單元建設經驗推廣至其他急危重癥救治領域。相信隨著規劃的逐步落實,群眾在家門口能享受到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生活的健康保障將更加堅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