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惠邑,福滿惠安。連日來,惠安深入貫徹落實省市關于關注“福”文化、參與 “福”文化、樂享“福”文化、發展“福”文化的部署要求,圍繞“福”文化主題,策劃推出“福天福地·惠民惠安”主題系列活動,全面打響“福”文化品牌,積極送“福”下鄉惠民、奏響產業“福音”、傳承“祈福”民俗,讓群眾樂享“有福”生活,以“福”文化潤澤群眾精神世界,凝聚全縣上下團結進取、奮發圖強、比學趕超的精神力量。
送福:樂享“有福”生活
年關愈近,福味越濃。在紫山鎮尾山村,書法家們揮毫潑墨,為村民送上蘊含美好新春祝福的“福”字春聯;在縣文化館,小朋友們親手體驗“新春拓福”傳統工藝,在拓出濃濃喜氣和福氣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福”文化的迷人魅力……
筆墨迎新春 共書開門紅(黃偉東攝)
以“福”助推鄉村振興。春節前夕,惠安結合推廣“福”文化,持續深入開展“惠民惠安”群眾性文體系列活動,包括2022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活動、迎春送“福”義寫春聯、窗花“見福”新春拓福、文藝演出、高甲戲《惠女頌》展演、南音巡演、燈謎競猜、體育競技等多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熱鬧來襲,為群眾帶來滿滿的新春“祝福”……讓廣大群眾過一個平安年、喜慶年、幸福年。
在螺陽錦豐村,一場以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節目,講述鄉村振興故事,演繹“福文化”主題的家門口的全國“村晚”正緊鑼密鼓籌備之中。據悉,這場作為福建全省僅有的2個2022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錦豐“村晚”,將立足惠安本地特色,結合“福”文化,展示和諧鄉村的幸福生活,將在國家公共文化云直播平臺進行全國直播。
縣城區“福”文化景觀小品
以“福”妝靚城市顏值。在惠安縣城、鎮區、鄉村主干道、重點區域、市民休閑廣場等,進行了“福”文化景觀小品和主題街設計、布置。其中:在縣城中新花園以紅燈籠、時花、“惠虎”造型擺件打造“福虎迎春”“福星高照”等景觀,在南嶺橋路口以三角梅花墻搭配新春祝福語打造“迎春接福”景觀等;創新載體形式,精心設置“福”文化廣告牌、發布“福”文化海報、設置“福”文化道旗等,讓“福”文化元素更多地體現在城市的街頭巷尾。
以“福”彰顯文化風采。攝制“福”文化視頻,組織各單位拍攝 “以惠安民,福佑惠安”主題宣傳視頻,采用情景短劇的方式,傳遞記錄寫“福”字、貼“福”字、送“福”字、逛“福”景等故事,聯串惠女、惠雕、惠建等文化元素,呈現熱鬧紅火的新春喜慶氛圍。
造福:奏響產業“福音”
一段時間來,惠安在助推雕藝、建筑等傳統特色產業發展中,注重挖掘“福”元素,提升“福”文化含量、打響“福”文化品牌,充分釋放“福”文化的產業潛能。
雕藝產業“造福”。以薄意雕刻的手法,將書法名家所著的“福”字定格于烏金石茶盤上,更有祥云浮游其中……近日,墨明石業重磅推出“五福”烏金石茶盤系列文創作品,將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陳吉的“五福”書法作品融入其中,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希望能通過惠安雕藝與生活美學的有機結合,將‘福’送至每一位朋友杯中、手中、口中、心中。”墨明石業創始人兼藝術總監、省工藝美術大師林庭芳欣喜表示。
圍繞開發產業品牌、促進產業“造福”,鼎立雕刻集團則推出《正氣福臨》《天師引福》等“三摩地·石創品牌”作品,這些作品腰腹間“福”字圖案鮮明生動,寓意驅邪賜福,把“福”傳送給千家萬戶。
“作為世界石雕之都,把‘福’文化融入我們的雕藝作品中,是惠安獨有的優勢。未來,聚集‘福’文化與雕藝文創產業的深度融合,特別是推出一批有內涵、接地氣的‘福’文化產品,融入群眾日常生活,必將大有可為。”惠安縣雕藝文創園相關負責人表示。
建筑產業“傳福”。在福建九匠九文化藝術館內,一座名為《八仙過海》的古建筑照墻格外令人驚艷。作品正反兩面各有三只振翅欲飛的蝙蝠,其位置居于照墻頂部,寓意“福從天降”。
“明清時期,惠安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已經非常成熟,善將一些象征吉祥的紋飾圖案應用于脊吻、斗拱、門窗等構件,如龍、鳳、蝙蝠等,因蝙蝠諧音為‘福’,故廣為應用。”惠安縣博物館負責人介紹。
據悉,在惠安傳統建筑中,以蝙蝠和壽桃為組合,可謂“福壽雙全”;蝙蝠和銅錢組合,可謂“福在眼前”;蝙蝠和靈芝組合,可謂“福至心靈”……達到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界,如惠安青山宮、凈峰寺等都可以找到相關的紋樣。
延福:傳承“祈福”民俗
惠安自古有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的傳統。隨著歷史變遷,惠安“福文化”的內涵不斷拓展,特別是在與民間非遺文化的交融中,更激發出燦爛的火花。
崇武大岞造船工匠張國輝是市非遺項目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幾十年來,他以傳統手工制作“福船”古船模型,創作福船船模200多件,其作品被送往中國臺灣、日本、新加坡等地,并在相關博物館展出。
如果說以“福船”為代表的非遺文化是乘風破浪、開拓進取之“福”,那么遍布“福”元素的惠安人日常生活則表現了人們對吉祥如意、福滿全家的美好希冀。
“如春節貼春聯,都要貼帶有‘福’字的門聯;搬家入厝時,厝內添燈上必定有‘福’字;結婚貼喜聯時,‘福’字也必不可少;向老人祝壽,要有‘福’字聯……”惠安縣民俗學會會長林瑞峰介紹。
這些只是惠安“福”文化的一個縮影。每逢佳節,人們還將開展各種各樣的祈福儀式,比如凈峰松村惠女抬轎、輞川侯卿游大鼓、崇武燒塔仔等都含有濃厚的“福”文化,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為幸福生活奮斗不息的精神動力。(惠安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