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宗祠翻出神主牌奉祀人“回國”“回家”
核心提示: 又到清明節。在惠安凈峰,翻建宗祠的村民發現了一塊不同尋常的神主牌,奉祀人叫“回國”、“回家”。村民們說,村里從來沒人叫“回國”、“回家”,他們到底是誰,為何取這樣的名字?
N本報記者 曾小琴 黃謹 實習生 張月 文/圖
神主牌上記載了“回國、回家”名字,但村里從沒此人
本報訊 又到清明節。在惠安凈峰,翻建宗祠的村民發現了一塊不同尋常的神主牌,奉祀人叫“回國”、“回家”。村民們說,村里從來沒人叫“回國”、“回家”,他們到底是誰,為何取這樣的名字?一番尋找證明,這兩人是華僑之子,他們和父親都沒能回國,但村人感其赤誠,代為立牌。
昨日,村民們將牌捐給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表示,這塊祖牌,凝聚著華僑愛國愛家鄉的情懷:人在他國,心系祖國,甚至將這份情感融入了血脈。
疑惑
祭祀人咋叫
“回國”“回家”?
這兩天,惠安凈峰蓮峰村下厝格外熱鬧。村里在翻建老宗祠時,意外發現了這塊不同尋常的神主牌。
昨天,記者趕到宗祠時,眾人正圍觀一塊高約30厘米的木質神主牌,嘖嘖稱奇(神主牌,閩南俗稱公奶牌,后代紀念先祖所立牌子)。
神主牌上的文字看似平常簡單,豎著一行寫有“四十八齡怕成陳公神主”,接著是生卒年月。神主牌顯示,這位陳怕成生于清末的1905年,并于48歲去世。亮點則在于最后的立牌人,署的是“回國、回家仝奉祀”。
陳怕成是誰,這個回國、回家又是誰,為何是這個名字?
解答
華僑思鄉
特意為兒取此名
“應該是祭祀華僑,立牌的是他的兒子陳回國和陳回家。”昨天,老人陳慶貴猜測,陳怕成是華僑,“回國”、“回家”是他兩個兒子的名字。
這一推測隨后被證實。54歲的陳徙金說,陳怕成是他的叔公,叔公十七八歲時到印尼,早年與家鄉常有書信往來,常提到自己思鄉,但后來突然音訊全無。
多年后,同村返鄉華僑告知,陳怕成48歲時去世,叮囑兩個兒子返鄉,但當時家境不好,未能回國。后來,陳怕成在惠安老家的親戚,知道其念國念鄉心切,在家鄉為其祭奠,并代陳回國、陳回家立了這塊神主牌。
歷史
村民去印尼
已有300年
考古人員說,這一塊神主牌的發現,還揭開一段歷史:凈峰村民去印尼已有300年傳統。
“村里現在還供奉一尊番駙馬”,81歲的陳炎興說,留洋與這番駙馬有關。據說,雍正年間,廈門市舶司大搞禁港,村民陳松則急著出港,他托關系找到了當時廈門市舶司司長,獲允出海。當晚,他便出發,走私的荷蘭船只也趁機緊隨,開到荷屬殖民地、印尼峆眼。后來,荷蘭國王將女兒許配給他,即為番駙馬。之后,當地村民大多選擇去印尼峆眼。
★陳先生撥打海都熱線通968111報料,線索費80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