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峰后石獲有500多年歷史了!海峽兩岸石獲(滬)學術研討會昨日在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舉辦,來自海峽兩岸上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討石獲保護。
與會專家認為:崇武峰后石獲建造時間距今有500多年歷史,遠比澎湖、臺灣地區石獲的建造時間來得早。可以說,崇武峰后發現的石獲遺址或為迄今國內發現年限最早的,在研究當地海洋民俗文化上,以及閩臺漁業發展上,有著非凡的價值和意義。專家呼吁,峰后石獲遺址歷史悠久,亟須保護。
崇武石獲遺址 已有500多年歷史
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學者參觀了崇武峰后石獲。
石獲,是一種陷阱類堤堰式石結構定置捕魚工具,峰后陳式族譜稱其為“石獲”,后人口頭叫作“石護”、“魚護”。
據崇武當地有關文獻記載,建造時間約在明朝成化至弘治年間(1486年-1490年),石獲總長312米,最遠處離岸400米,呈石堤狀,獲頭為吃水最深處,高1.9米、寬5米;獲中高1.8米、寬4米,設有一個中涵口和兩個小涵口;獲尾為吃水最淺處,高0.9米、寬2米。石獲內海域集水面積約120畝,退潮到一定水位,就可順利撈捕到魚。
據峰后陳氏漁民介紹,峰后陳氏家族每年舉行春冬兩祭,正月初四都要集中祭祖,研究石獲保護;正月初五全族成年男女都要到海灘加固,維修石獲,這項規定一直到解放后還在執行。當地群眾長期流傳著一句口頭語:“正月初四吃祭祖,初五修石獲。”清咸豐年間有名富翁曾出巨資加固石獲。
1958年后,由于石獲收歸集體,分配關系和維護制度受到破壞,石獲的石塊不斷被風浪沖落,就剩下現在這個遺址了。
業內專家提議 盡早進行妥善保護
臺灣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閑系的李明儒教授介紹,臺灣相關部門已于2009年將澎湖石滬群列為臺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18個潛力點之一。而崇武峰后石獲是他見到的年代最久遠的石獲,這是難得的漁業文化遺產,他希望泉州惠安有關方面,應該加強對峰后這一石獲遺址進行保護。
“石獲,作為一種人類漁業文明遺跡,值得我們去研究、保護和珍惜!”談到保護問題,惠安縣重華文史研究會秘書長陳金良則表示,比起崇武峰后的明代石獲晚200多年的澎湖石滬早已系統研究、大力宣傳、大打旅游品牌,成為世界一個重要旅游景點。而作為發源地的崇武峰后的明代石獲,對其保護的意義重大,石獲的研究將改寫世界石滬發現的歷史記載。
“石獲遺址具有非常高的保護價值,對于研究閩臺兩岸漁業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惠安縣政協提案與社會文史辦公室主任林凌鶴也認為,惠安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飛速發展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然而文物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縮減,對于崇武石獲這樣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要盡早妥善地保護,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海峽導報記者 郭冰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