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3日訊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97歲的何伙水把這句話當成一輩子的座右銘。年少見日本人欺負中國人,他立志從戎,進入黃埔軍校。在長江與日軍對峙,他發現有軍官要帶隊叛投汪精衛,及時逃出報告。國民黨敗退臺灣時,他沒有跟隨,毅然回到惠安家鄉。他投身革命,利用黃埔軍官的身份刺探情報,用自己的婚房掩護游擊隊,推動惠安解放。
97歲的何老生前對自己的得失看得很淡
去年9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他收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國務院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被確認為抗戰老兵。
他一生波瀾壯闊,卻甚少與人提起,只希望家國富強。一直到幾年前一次會議,侄子何非全才得以陸續把他的這些經歷記錄下來。去年匯編的《惠安文史資料》,根據何伙水的口述,也記載了他的抗戰歷程。
上周日,這位97歲的抗戰老兵逝世,臨終前還在關心家國大事。
黃埔軍官 投身抗戰
1920年,何伙水出生于惠安輞川鎮峰崎村一個貧寒農家,兄弟五人,排行老四。年少時,他在廈門看見日本浪人欺負中國人,立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志向。
他還在讀小學時,三哥被列入壯丁名單,他認為當兵才能報國,自告奮勇頂替。穿上童子軍服,戴上平頂帽,他去鎮公所見鎮長,一進門就是一個標準的立正軍禮。鎮長被他的志向感動,但看他稚氣未脫,勸他回學校繼續讀書。
1937年,抗戰炮火打響。何伙水上初二時,終于通過考試,進入黃埔軍校陸軍軍官學校瑞金分校步兵科。
畢業之后,他被分配到當時的皖南第三戰區任排長,隔著長江與日軍對峙。此時,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抽調重兵到東南亞,無力跨過長江,所以兩三年間,兩軍隔江對峙,沒有戰事。但當時,國民黨軍隊內部也在分化。有一天,一名師長命令部隊轉移,他和幾個黃埔同學發覺不對勁,師長是要把部隊帶往汪精衛偽軍駐地叛國投敵。他和同學們設法逃跑,回到司令部報告。
抗戰勝利后,部隊整編,何伙水被安排在南京一個警務所當所長。有一次,鄭州一名官員攜巨款到上海采辦軍需,被扒手割了包。這是軍機大案,但碼頭每天有幾千人出入,茫茫人海,無從破案。何伙水平時與黑白兩道都有交往,他找來扒手頭頭說:“能吃的吃,不能吃的要吐出來。”短短幾天,巨額軍款就失而復得。
1948年年底,渡江戰役在即,南京國民政府潰散,官員紛紛逃往臺灣,但何伙水不愿同去。在一個薄霧茫茫的冬日早晨,他提著一箱隨身衣服,回到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