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12日訊 惠安輞川鎮310縣道峰崎村,44歲的村民何景升,最近為怎樣才能賣掉養的1000多只鴨子,發愁不已。
原來,村里正在推進土地流轉,想把荒蕪已久的數百畝土地收回去,再承包給農業公司經營。老何的養鴨場也在流轉土地范圍內,需要在春節前搬走。
時間緊,另行擇址又非易事。老何的煩心事被惠安人志愿者服務隊的黃先生知道了,他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希望借助海都報報道,幫助老何解決難題。
鴨場要搬家,還沒找到合適的地,這千只鴨子急賣
二十三年 一直養鴨為生
老何的養鴨場背靠著一片300多畝、長滿半人高野草的田地。從21歲起,與妻子在這里搭棚養鴨,一做就是23年。
立冬前一天,天氣有點熱,老何和妻子正趕著宰殺鴨子。“馬上就要補冬了,村里人喜歡吃這種土鴨,一早就來預訂,我殺好了就給他們送過去。”老何說,冬天來了,鴨子的銷量比夏天差多了,他得趁著補冬多賣幾只,但今年這天氣有點異常,買鴨補冬的人較往年還是少了。
養鴨場地是親戚的,因為一直荒蕪著,老何覺得可惜,才征求親戚的意見,在這里建起養鴨場。每天看著上千只鴨子在水塘里撲騰嬉戲,一聲呼叫就圍著他搶吃的,這是老何最開心的時候。
現在,餐桌文化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農村生產的綠色農產品,老何的養鴨場生意也日漸紅火。“我這里養的鴨子自然放養,鴨子也會在水塘里、田里覓食。”老何說,這幾年,他慢慢擴大規模,現在不僅養了盧鴨、番鴨,還有鵝,共有1000多只。
鴨場要搬 千只鴨急出手
不久前,老何接到村里通知,他的養鴨場土地即將納入流轉范圍,承包給上海一家農業公司,發展生態農業。“地是親戚的,土地參與流轉,有補貼可以拿,我們可以理解。”老何打算把1000多只鴨子賣掉。
“我家養的鴨子主要是賣給附近的村民、過往商客,還有一些酒店等。”老何說,他不太擅長營銷,鴨子基本上都是零售,每年夏天是銷售旺季,一個月能賣掉三四百只,但現在就差多了。
在泉州市區一家政府機關工作的蔡先生,幾個月前被派駐蹲點峰崎村,他聽說了老何的事,親自跑到養鴨場了解情況,并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幫老何推銷鴨子。效果還不錯,上周五一天,蔡先生就幫老何賣掉了80多只鴨子,購買者都是他的親朋好友。
為了盡快將1000多只鴨子賣掉,老何說,按活鴨賣的話,盧鴨是18元/斤,公番鴨26元/斤,母番鴨32元/斤,如果要的量大的話,價格可以面議。若是需要屠宰,則需另算工錢,大概10元/只。記者咨詢了一些家禽銷售點,在南安養雞鴨十多年的黃先生說,老何的鴨如果真的是自然放養,養殖月數又足夠,那定價還是比較合理的。
如果您想買老何的鴨子,可以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與我們聯系。(海都見習記者 吳智明 海都記者 李斐斐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