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安縣充分發揮“世界石雕之都”稟賦優勢,積極探索石雕產業鏈現代化發展路徑,通過綠色發展、融合發展、集群發展、人才發展等系列舉措,助推石雕產業規模發展、跨界融合、煥發新生,全縣規上石雕石材企業171家,2023年實現規上石雕石材工業產值200.34億元。
堅持綠色發展,培育循環經濟發展業態
一是標準化發展。成立石雕石材行業協會、雕刻藝術研究會和玉石雕刻行業協會,制定《惠安縣石雕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構建石雕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路徑,委托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制定《惠安縣石雕行業標準化導則》,以標準化引領行業轉型升級。
二是集中化提升。開展石雕行業轉型提升專項行動,引導企業投入資金超1.3億元實現環保設施設備提質升級,累計關閉取締592家、整改提升370家、整合提升72家、轉產88家石雕加工企業。
三是循環化利用。培育石粉回收利用企業3家,年均處理石粉泥水可達30萬立方,解決石材廢棄物處理難、無處填埋等問題,推動石材尾料“變廢為寶”。
堅持融合發展,探索高附加值發展模式
一是石雕+建筑。充分發揮全省“八大建筑之鄉”之首優勢,引導傳統雕藝企業與建筑企業強強聯合,打造“設計、制造、施工、安裝”一條龍經營模式,截至目前,全縣具有古建筑、幕墻工程專業承包資質企業151家,其中,一級專業承包資質企業57家,二、三級專業承包資質企業94家。
二是石雕+文旅。依托雕藝文創園和惠崇路石雕產業走廊,引導企業創建雕藝觀光工廠、雕藝研學點、雕藝體驗工坊等,現已形成4個雕藝企業省級觀光工廠。結合惠安女服飾、泉州木雕、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等非遺項目,打造非遺特色旅游線路,成功入選全國非遺特色旅游線路。
三是石雕+電商。積極推廣電子商務等現代營銷方式,全縣石雕企業在各省市設立辦事處、經銷點的有600多家,182家建立企業網站,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同類產品的40%以上。
堅持集群發展,優化現代產業空間格局
一是園區集中發展。規劃面積近1300畝,總投資20億元,建設石雕產業標準化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全國性石雕行業的環保標準、廠房標準和作業標準,打造全國性石雕環保標桿園區。
二是中心集中展示。投入2.9億元建成“世界石雕之都”展示中心,集中入駐石雕石材協會等5個行業協會和58個大師工作室,打造“國家級文創園區、永不落幕的雕博會、國際公共藝術節、知名雕藝博物館、全國雕藝研學營地、國家級工業旅游基地”六張名片。
三是高新集中培育。出臺《惠安縣鼓勵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惠委發〔2021〕9號),積極引導石雕產業在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的運用等方面進行科技創新,現有12家石雕企業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堅持人才發展,激發產業自主創新活力
一是培育雕藝工匠。與中國美院等20所知名美院合作設立教學實踐基地18個、雕藝人才工作站6個,在開成職校、華光學院等院校開設雕刻工藝專業,定向培養企業需求人才,累計為企業培育輸送雕藝人才2000余人。
二是塑造行業標桿。依托全國首個“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謀劃生成閩南雕藝傳習所、辛小平大師傳習所(南派雕刻技藝)等項目,推動民間優秀技法和關鍵技術傳承。完善企業推薦、大師把關、現場競賽的多元化選拔機制,先后培育國家級大師4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61人、省工藝美術名人81人、市工藝美術大師101人。
三是提升管理水平。依托協會,組織企業高管參與廈門大學舉辦的中國石材領軍企業培訓“石善班”,培訓自2021年起先后有35名企業管理人員參與,聯合泉州華光職業學院開辦“二元制”雕藝全日制大專,從產業兩極解決教育提升問題,助力企業家“既懂埋頭拉車,又會抬頭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