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創新越來越成為傳統產業突圍的驅動力。在惠安雕藝產業,諸多業界先行者自覺以創客姿態,通過橫跨產業、藝術、生活的不懈探索,拓展出“傳統雕藝+創意”的轉變提升新路徑。
在他們手中,綿延了1600年的南派雕刻技藝鮮活而廣泛地運用著,而煥發時代生命力的創新創造更在雕藝作品中恣意奔涌——七十二變創意的注入,為“點石成金”標注了一個個范例,蓄積著傳統雕藝與時俱進的鮮活力量,塑造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生態。
在惠安摘得“世界石雕之都”桂冠之后,“雕藝創客”的涌現無疑吸引了人們更多關注的目光。連日來,記者采訪了幾位惠安“雕藝創客”,看看他們如何成為產業“鯰魚”,攪動起產業轉型提升的一池活水。
《秋山幽居圖》 (王榮海)
王榮海:根植傳統 一專多能融會貫通
“技藝是一種方式,創意則是演繹的語言。”王榮海18歲便出師,近20年的創作生涯讓他至今奉“創造”二字為圭臬。
走進王榮海的惠安海琦怡景園雕刻工作室,猶如走進一座創意園,行走其間,你不經意就會邂逅漫不經心散落在園內的玉與石。它們躺在草叢、樹木之間,隨性自然,流淌著大師對藝術的獨到見解。而在陳列室里,一幅幅匠心獨具的作品更是奪人眼球,巧妙地將傳統經典文化通過石頭演繹出來,“雕刻手法是功底,最重要的是將自己的所思、所學、所感創造性地融入作品中,那這件作品就有了生命力,打上了自己的烙印。”王榮海熱愛國畫,至今仍每天堅持作畫,將國畫寫意的風格與堅硬的石頭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無論是大師自身關于書法、繪畫的修養,還是在硨磲雕、玉雕、石雕領域的造詣,在海琦怡景園雕刻工作室,隨處都能捕捉到這個大師文化企業的獨特魅力。在王榮海看來,文化創意僅僅停留在匠氣之上顯然不夠,更應在“文氣”上有所建樹,他為此長期探索學習。在他為馬來西亞吉隆坡打造的中華人文碑林中,歷代書法碑刻別出心裁地走出廳堂,移步到戶外,與綠樹景觀相映生輝,讓游人行走間就能欣賞書法精粹而又不至于審美疲勞——這一靈感正是來源于蘇州園林的造景方式。他所創作的石雕作品《秋山幽居圖》此次在國博會展出,創意來源于傳統名畫《富山春居圖》,作品精妙的地方在于,隨石形而刻之,以山水國畫的寫意手法賦予作品無限的想象力,看似簡單幾筆,卻蘊含了想象的空間和悠遠的意境,刪繁就簡卻達到了領異標新的效果。
“有創意才不會同質化,但創意根植于傳統之上。跳出匠氣,賦予作品文氣,藝術價值和附加值就提升了。”王榮海如是說。3年前,他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招納一批弟子創作原創性的作品。他告訴他的弟子們,創作首先不要被自身所局限,挖掘自身創造的能力,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只有不斷積累,不斷嘗試,不斷總結感悟,才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茶之韻》 (張文山)
張文山:劍走偏鋒 打造生活美學王國
“我要做的不是簡單的觀賞工藝品, 而是注入情感的日用品。” 泉州無匠堂創意工藝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山代表著惠安雕藝的新常態之一。
他涉獵廣泛,近年來,憑借對奇石盆景、書畫篆刻和佛教文化的喜愛和研究,他巧妙地把石雕藝術融入了茶道、香道、花道,讓一件件小巧而富于靈性的小件石雕作品,走進市井人家,開辟出另一番新天地。結合國畫、篆刻等傳統題材,同時賦予雕藝品以獨特設計和新穎材料,在張文山“無匠堂”藝術館里,外人想象中笨重的石頭化作造型各異、古樸雋永的創意茶盤,與字畫、插花、香道相得益彰,引人入勝。正是憑借獨特的創意,張文山在生活用品、高端會所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并確立了自己的獨特性,以業內最高的附加值贏得了頗豐的市場回報。
一個張文山創作的簡單石碗,在日本、韓國市場竟然以上萬元人民幣被收藏,究竟蘊藏什么樣的奧妙?日本鐘愛茶道,在喝抹茶時需要攪拌的茶碗,這觸發了張文山的靈感。“這只茶碗可不簡單,因為我們做的是石碗,首先不能太重。其次,碗底部的紋路和粗細都有講究,為了讓茶在底部搖動時回流。而手拿住碗的部分也有講究,既有摩擦感又要有舒服的曲線。”經過無數次研發打磨改進,這樣的碗在日本打開了市場。“正如紫砂壺一般,石碗被茶液浸潤久了也會改變紋路,喝茶就是在‘養’茶碗,日久生情,茶碗也被賦予了人們的感情。”張文山說。
諸如此類與香道、花道、茶道嫁接的生活美學器皿,在張文山的腦洞大開下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顛覆了現有的生活器皿市場。“大家都認為石頭笨重、堅硬,不適合制作成日用器皿,而我正是利用了石頭的‘拙’,打造一批‘大巧若拙’的日用器皿,呼吁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狀態。”
以石制品打入生活器皿市場,張文山開了先河。而在營銷模式上,他也有自己的經營之道。“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整個文化體系架構,接下來我要利用‘互聯網+’的模式賣產品,建立體驗式消費空間,讓每一位購買我們產品的客人都成為我們的代言人,通過掃描產品代碼直接進入我們的銷售主頁進行購買。”對于未來的發展藍圖,張文山的腦海里已然清晰可見。
《一脈相承》 (王向明)
王向明:變廢為寶 不斷突破創作撼世精品
“將傳統演繹到極致,就是創新。我們要回歸老祖宗留下來的最彌足珍貴的東西。”在惠安,雖然斗轉星移、時代變遷,但根植于古法之中的雕刻技藝,依然在不少雕藝大師手中,得到了長久的傳承與創新。和祥石業總經理王向明正是其中的一員。
2013年,他發起成立和祥“無名匠”南派石雕藝術工作室,召集了8名熱愛傳統雕藝的民間藝人和富于創新精神的年輕石匠一道,專注于南派石雕藝術的創作,至今作品已超50件。走進和祥,一件件躍然于青石雕上的各類花鳥、聊齋故事讓人嘆為觀止。在王向明看來,惠安石雕作為南派雕刻代表,始終保留著最優秀的民間傳統雕藝,這是彌足珍貴的財富。“我們有責任去傳承展示老祖宗留下來的精湛技藝,讓年輕人看到惠安雕藝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并由此產生自豪感和對石雕的向往”。
堅守傳統并不意味著墨守成規和一成不變。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一路向民間傳統老藝人取經,突出雕刻技法的豐富多樣,如粗中帶細的雕刻手法、表面啞光的傳統技法,也取得了諸多創新與工藝上的突破,包括融入水墨寫意的手法等等,更巧妙地變廢為寶,選用大型花崗巖建筑構件切割后殘留下來的廢石,再根據其造型和顏色進行再創作。“老祖宗留下來的南派雕刻工藝以細膩著稱,鏤空雕和浮雕是南派工藝的精髓,我現在做的正是將這種傳統的工藝發揚光大。”王向明說。
“無名匠”成立第一年,作品達到近50件。如今他的速度已經慢下來,“我們不僅要出作品,更要出撼世精品。”于是,我們看到一件件令人驚嘆的突破之作:用石頭雕刻出細如發絲的蜘蛛網,精細得仿佛一觸就破;石雕作品《一脈相承》,麥穗粒粒分明,兩只石雕蟋蟀活靈活現,連眼珠胡須都清晰可見;以浮雕和水墨畫寫意的手法雕刻人物鐘馗,粗中有細,并對以往的筆法線條進行了改革……接下來,王向明將帶領他的團隊繼續突破和創造,深耕傳統領域,演繹新的時代精彩。
《夢·遺棄》 (陳尾強)
陳尾強:另辟蹊徑 專注有溫度的人物雕塑
“藝術沒有材質之分。”年僅28歲的陳尾強成立了玉見工作室,利用漢白玉為材料,專注創作有溫度的人物雕塑。
“漢白玉色澤通透,白中透著微微黃,與人的膚色接近。”陳尾強坦言,在惠安創作石雕作品的人居多,他算是其中的“異類”。并且他鉆研的是現代人物雕塑,涉及人體解剖、內臟骨骼架構比例等問題,沒有扎實的美術功底和系統的人體比例研究,無法完成作品。在創作之前,陳尾強會先用泥塑完成樣品,再進行雕刻。
在玉見工作室陳列館里,擺著陳尾強近期創作的作品。漢白玉作品《夢·遺棄》通過一個被遺棄的嬰兒,反映出當今社會被遺棄的人、精神甚至文化。這是他看到社會中的棄嬰現象后的所思所想,用這種藝術的方式呼吁社會上的人民尊重和愛護生命。而《出世》、《悟塵》、《落俗》等作品則表達了他的人生感悟,以及他眼中女性的美。“石頭也有情緒,我想把它的情緒和美用我自己的方式詮釋出來。”陳尾強說。
陳尾強的作品有的隱含自己的人生向往,有的折射出當下的社會現象,有的則表現了佛學和禪意,作品被他賦予了深刻的含義。“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藝術的表達方式也有千百種,我還是個探索者,但是已經行走在路上。”
期待更多“鯰魚”
產業的健康發展,既需要穩扎穩打的堅守者,也需要具有超前眼界的引領者?;莅驳袼囘@些年的長足發展,離不開許多雕藝企業在跳出同質化競爭上的排兵布陣:有的細分市場,專攻海外市場大型宗教雕刻、園林雕刻等某一領域;有的著意創新,構筑了風格多樣、門類齊全的石雕藝術博覽園;有的構筑平臺,打造國際性、開放性、時尚性學術交流和藝術作品展示平臺的藝術館……
雕藝創客的出現,更從產業源頭上注入了涌流不息的活水。他們用自己的創意,放大了創作的附加值,提升了創造的含金量:深耕傳統文化并不斷挖掘內涵的王榮海、獨樹一幟勇于開辟新市場的張文山、尋求突破自我的王向明、專注漢白玉現代人物雕刻的陳尾強……這個活力無窮的群體,無疑能為惠安雕藝產業帶來“鯰魚效應”,促動著傳統產業更好更快地轉型提升。
創意是點金妙手,創客為產業先鋒,期待惠安雕藝產業涌現出更多活潑潑的“鯰魚”。(記者 陳信奕 殷斯麒 通訊員 駱藝玲 邱旭偉)